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推出《教師悅讀成長計劃》欄目,展現我省教師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書香浸潤中不斷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良好風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推出《教師悅讀成長計劃》欄目,展現我省教師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書香浸潤中不斷提升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良好風貌。該欄目向山東大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長期征稿,征稿郵箱為qlwbyddx@126.com,文章內容需結合自身教育故事,講述一本好書帶給自己的成長啟迪。
文|臨沂市沂南小學教師 馮培娟
李鎮西老師的著作——《教育的本色》是擺在我書桌上最顯眼位置的一本書。這本書以近30篇教育隨筆,從一線教師的視角,以深邃的思考和生動的案例,對教育的本質和要求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闡述。它不僅為我打開了一扇重新認識教育的窗戶,更讓我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以及自我成長等方面有了深刻的反思與啟迪。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試圖在數學的理性之美中,尋找教育的本色。
親切關懷:以愛滋養心靈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往往容易陷入“知識傳授”的單一維度,而忽視了教育的人文關懷和情感交流。李老師提醒我們,真正的教育應當是師生間心靈的觸碰與生命的相融。只有當教師真正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這份愛,進而激發出內在的學習動力和自我成長的渴望。正如李鎮西老師所言:“我們愛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他的表現,也不是他的成績,更不是他將來的地位。”這種純粹的愛,是教育最本真的色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常常通過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分數的加減法”時,我不僅讓學生記住運算規則,更引導他們思考分數背后的意義。通過將分數與日常生活中的分蛋糕、分蘋果等情境結合,學生不僅理解了分數的概念,還學會了如何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更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用心。
嚴格要求:以責任塑造品格
真正的教育愛心,必然包含著嚴格要求,包括思想引領、行為規范、批評,合理而適度的處罰。無論多么嚴格,都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既親切關懷,又嚴格要求,才是完整的愛。
在數學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嚴格要求學生。例如,在講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面積公式,還要求他們通過剪拼、折疊等方式,自主探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這種探究式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我也注重對學生的行為規范,要求他們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討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尊重人格:以平等培養尊重
李鎮西的懲戒很值得學習:無論這個孩子犯了多大的錯誤,請他到辦公室的第一句話應該是:“請坐!”再給他端一杯水,說:“請喝水。”平和親切的師生關系,才能讓我們的談心真正有效果,老師給予犯錯孩子人格的尊重,這本身就是一種以身示范,一種無聲感染,即以平等培養平等,用尊重養成尊重。
在數學教學中,我始終尊重學生的人格。例如,在講解“負數”時,我向學生介紹了負數在中國古代數學中的發展歷程,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文化底蘊。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式,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還培養了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同時,我也注重對學生的情感需求,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克服困難,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育智慧:以思想點亮未來
和愛同等重要的,是智慧,而智慧來自思想,來自于實踐,來自淵博的學科素養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可以暫時不愛,但必須尊重。
在數學教學中,我始終注重教育智慧的培養。例如,在教授“統計與概率”時,我引入了現實生活中的數據,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分析數據,解決實際問題。這種項目式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我也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通過使用數學軟件、在線學習平臺等工具,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自我提升:以學習引領成長
此外,李鎮西還強調了教師的自我提升。他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不斷學習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他提倡教師要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時刻保持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追求。他認為,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才能更好地引導和培養學生。他還建議教師要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提升自己的教育素養和教學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我始終注重自我提升。例如,在講解“圓的周長”時,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周長公式,還通過讓學生動手測量圓形物體的周長,幫助他們從直觀感受中理解數學原理。這種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還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同時,我也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化,除了傳統的筆試外,還采用了口頭報告、小組展示、實踐操作等多種評價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更加公平、客觀,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李鎮西作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愛心使他能把整個心靈獻給了孩子;責任心使他不斷提升自我,站在人生和時代的高度,著眼于兒童的未來與社會的發展,培養“追求真理的真人”。
教育成功之路千萬條,然而愛心與責任心永遠是它的底色。讓我們向李鎮西老師學習,打好自己教育工作的底色,不斷向真、向善、向美,努力成為一名有愛心、有智慧、有擔當的教師!在數學的理性之美中,尋找教育的本色,讓學生在數學的世界中自由翱翔,感受思維的樂趣,領悟人生的真諦!
參考文獻:
李鎮西《教育的本色》《生活中的數學》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