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上,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教授、博物館館長、北京市高校博物館聯盟秘書長施光海帶來了《關于統籌利用高校博物館優質資源,高質量推進首都文化繁榮》的提案。
“北京提倡加強高校博物館的發展,但也要強調高校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1月15日,在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上,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教授、博物館館長、北京市高校博物館聯盟秘書長施光海帶來了《關于統籌利用高校博物館優質資源,高質量推進首都文化繁榮》的提案。他表示,如今,首都高校博物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可以為中小學生搭建優質的創新研學平臺,建議將北京高校博物館建設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統籌范圍,讓“一流”大學擁有“一流博物館”。
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教授、博物館館長、北京市高校博物館聯盟秘書長施光海。 新京報記者王貴彬 攝
施光海表示,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發端于高校,當今高校博物館業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博物館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公共博物館,高校博物館以其專業性、特色性、學術性而著稱。“北京高校擁有的博物館規模近50座,藏品文物珍貴、獨特且稀有,有些堪比國家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博物館,如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等。”
然而,作為北京市高校博物館聯盟的秘書長,施光海發現,首都高校博物館的發展仍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其中,空間是一大問題。“高校博物館展覽面積大都不足3000平方米,且屬于公用樓宇的某個部分,沒有專業展廳、庫房、教育和公共服務區域。”施光海以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為例,面積共2400平方米左右,能夠展出館藏品4000多件,但地大博物館館藏的標本就有5萬多件。接待能力亦堪憂,“我們博物館一次接待超過100人就有壓力”。
施光海介紹,目前,首都高校博物館從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無法比肩社會博物館。如果沒有一流的博物館,高校的發展勢必失去厚重文化根基。“很多老一輩教師在退休后很愿意把自己的珍藏捐給學校,但我們現在沒有那么多的場所展覽出來。”施光海說道。
因此,施光海建議要重視北京高校博物館的建設,積極支持“一流”大學建設“一流博物館”。“我們要在全國一流高校博物館建設中不掉隊,并發揮首都引領與示范作用,同時高質量地推進首都博物館之城建設。”施光海表示,我國已有地方率先實踐了建設一流高校博物館,比如四川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的博物館是由當地政府投資建設,如今已建成面積5萬至6萬平方米獨立博物館建筑,并每年投入運營保障經費。
施光海建議將北京高校博物館建設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統籌范圍,提高人才素質,實現人才專業化,充分發揮和利用高校優質人才、科研和文物文化資源,更好地服務北京全國文化中心的建設。同時,要讓高校博物館承擔起區域內傳播文化知識的職責,建立多渠道的合作機制,為中小學生搭建優質的創新研學平臺,成為首都“明星”景點,凸顯高校博物館品牌。
施光海建議進一步啟動北京市政府與高校共建高校博物館方案,從經費、編制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全力保障和促進高校博物館建設和發展,實現高校博物館在服務高校教學科研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對外開放,以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文化內容服務首都乃至全國、全世界觀眾對文化科學普及等方面的需求。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