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我得獎的新聞會登上微博熱搜,更沒想到自己還成了很多人眼中‘逆襲’的學渣!” 7月11日,從意大利米蘭領取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ICS Medal)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
“沒想到我得獎的新聞會登上微博熱搜,更沒想到自己還成了很多人眼中‘逆襲’的學渣!” 7月11日,從意大利米蘭領取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ICS Medal)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沈樹忠回到南京,直言他的意外。
沈樹忠表示,希望借助這一契機,喚起公眾對古生物學、地層學等基礎學科研究的重視與了解。
面對眾多網友膜拜他落榜后逆襲的“傳奇”經歷,沈樹忠則略顯無奈:“高考考得很差也能有出息,我不希望自己成為這樣的‘典型’!兩本教材改變了我的人生,但我高考落榜再考上研究生的經歷并不傳奇,更談不上奇跡。”
01、不知什么是微博熱搜
對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應更多元化
除了吃飯、睡覺,剩下的時間都在與化石、實驗數據打交道,或奔波在世界各地做野外考察,這是沈樹忠的常態,30多年來從未改變。
向記者展示他在各地多年來的考察成果——化石和照片,用動畫演示模擬地球演變過程,說起他珍愛的古生物地層學專業,沈樹忠興致勃勃。
“你看,5億年前大陸板塊漂移前澳大利亞和我國西藏地區的陸地是連在一起的,后來才逐漸分離。2億年前,大西洋還沒形成呢,所有的大陸板塊都是在漂移的。”
當記者問及他是否知道自己上了微博熱搜,這位頭發花白的院士卻瞬間變成了小學生:“我之前并不知道什么叫微博熱搜,更不知道自己上了熱搜。老實說,從科學的意義上講,古生物學、地層學這個學科本身畢竟相對小眾,現在被吹捧成這樣,我覺得有點過了。”
沈樹忠對記者直言,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廣大民眾如果能借機了解更多在地層學、古生物學領域長期默默無聞、堅持不懈的科研工作者,媒體多宣傳一下他們的事跡,這肯定是一件好事。
沈樹忠謙虛地表示,與其他學科相比,做古生物學、地層學研究,更多地是一種觀察性研究,不需要太高的智商,但必須甘愿坐冷板凳,有耐心有毅力肯持之以恒地研究,才能做出成果。
“做地球科學學科研究有個很顯著的特點,必須付出大量時間。沒有時間,什么事情都說不清。所以我呼吁大家多支持、鼓勵背后這些看不到的付出,關注地層學、古生物學研究。”
近年來,不時有碩士、博士因不堪科研壓力重負、論文發表困難延期畢業等問題而患病,甚至自殺的報道曝出。
沈樹忠也關注到這一現象,他認為:“可能目前的學科評價體系還存在一定問題。
學科不一樣,出成果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學科可能需要長期連續做很多年的工作才能出一個成果,有的學科也許做一年就能發表幾篇論文,這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在評價一個人真正的貢獻和水平時,不應單一地以某個簡單的數值或一本雜志的水平來衡量一個青年科研工作者。
尤其對那些長期以來被小同行認可,長期以來一直在實實在在做事的科研工作者,盡管他們可能有很多失敗,在沒有取得成功的時候,我認為我們的評價體系要多多地給予鼓勵和支持。”
02、“高考落榜”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經歷
不能因此誤導青年
“我高考落榜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之前在高中從沒學過物理化學,導致這兩門一門考了5分一門0分。其實我當年語文數學成績還是很好的,不希望大家因為我的經歷而得出‘高考考得不好也能有出息’的結論,這太誤導孩子了。而且這種情況在我們那個年代,并不少見。”
沈樹忠向記者介紹,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后他報名參加, 由于之前在學校里學的都是拖拉機、機電、水泵,壓根沒接觸過物理化學,所以盡管語文和數學成績很好,還是沒能考上大學。1978年,他轉而報考不需要物理化學成績的中專,最終被浙江煤炭工業學校(浙江工商大學前身之一)的地質專業錄取。
中專畢業工作后不久,一次偶然的機會,沈樹忠在報紙上看到一條新聞,說中專生張澤偉考上了著名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詒純的研究生。
“因為我當時也很想考郝詒純先生的研究生,但是我找不到復習專業課考試需要的教材。于是我給張澤偉寫信,告訴他我想考研,但是找不到任何書,因為古生物學、地層學的教材太專業了,在當時一個偏僻的地方根本買不到。”
令沈樹忠非常感動的是,當時自己并未給張澤偉寄錢,但張澤偉很快寄來了《古生物學》《地史學》這兩本考試所需的教材,這兩本書就成了沈樹忠后來考上研究生的關鍵。
“當然后來我也把錢又匯給他了,我記得這兩本書的價格要幾十元錢,在當時也是一筆不低的費用。張澤偉無私地幫助了我這么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也改變了我的人生。
把這兩本書吃透后,我后來參加研究生考試,古生物學、地層學這兩門專業課就胸有成竹了。”
有趣的是,多年后沈樹忠又重遇張澤偉,問起對方是否還記得這段交往,“他說完全不記得這件事了。而且張澤偉也早已轉行不做古生物學研究了,現在是一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
現在是微信好友的兩人還一直保持聯系,沈樹忠對交匯點記者笑言,他曾對張澤偉說,張把自己一手拉入古生物研究領域,沒想到這位引路人卻跳了出來。
結束采訪前,沈樹忠一再強調,他做出的成績離不開團隊、學界其他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希望媒體少關注我個人,多關注我們的學術成果和行業動態。”
人物檔案
沈樹忠,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專家,1961年生,湖州人,1977年畢業于湖州中學。2000年底從澳大利亞引進到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工作。現任南京大學地球工程學院教授。
2019年7月4日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地層學大會上,沈樹忠院士榮獲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ICS Medal)。該獎由國際地層委員會于2004年設立,每四年頒發一次,每次僅有一人獲獎。宗旨是獎勵在國際地層學領域做出卓越成就,對全球地層學研究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沈樹忠院士是全球第五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
2015年獲中國地質科學最高榮譽——李四光地質科學獎。2015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建立全球年代地層界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二疊系2個“金釘子”(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的俗稱)落戶中國的主要貢獻者之一。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