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安全關系千家萬戶。現(xiàn)實中,跑步心臟驟停、突發(fā)氣道異物阻塞、溺水和外傷等意外時刻威脅師生的生命健康。因此,普及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成為織密校園安全網的重要舉措。
校園安全關系千家萬戶。現(xiàn)實中,跑步心臟驟停、突發(fā)氣道異物阻塞、溺水和外傷等意外時刻威脅師生的生命健康。因此,普及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成為織密校園安全網的重要舉措。
2021年,江蘇省教育廳、省紅十字會就在全省范圍內啟動“救在身邊·校園守護”行動,省內各地不少學校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完善的校園應急救護培訓體系。
大、中、小學該如何上好“救命”這一課?目前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經驗?
以硬件為基礎,打造穩(wěn)定的師資隊伍
2022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201所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名單。江蘇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衛(wèi)生健康職業(yè)學院、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以及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yè)學校共6所學校入選。
這些學校為何會成為試點?各學校的急救培訓工作負責人普遍認為,較為完備基礎設施和急救培訓師資是重要條件。成為試點后的一年多時間里,這些仍是學校提升應急救護能力的著力點。
“南信大2006年就開始開展應急救護的持證培訓了,每年100多人,近2年增加到1000人/年,校內急救培訓師資增加到80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門診部副主任醫(yī)師王士榮表示,成為試點后,南信大新建了應急救護培訓基地,購置了足夠的培訓器材,食堂、大禮堂、行政樓、圖書館等人員密集場所均配置有著“急救神器”之稱的自動體外除顫儀AED。
在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超300平方米的多媒體教室和多個訓練室為應急救護培訓提供了充足的空間,高級心肺復蘇急救模擬人、高級嬰兒氣道梗阻(CPR)模型、脊柱板擔架等教學設施一應俱全。該校現(xiàn)已將應急救護師資隊伍壯大到12名,累計為40000多名在校學生開展培訓。
作為醫(yī)學專科院校,江蘇衛(wèi)生健康職業(yè)學院在已有基礎之上打造更為先進的應急救護3D情景化實訓基地,通過整合虛擬場景、虛擬現(xiàn)實教學案例、硬軟件教學設備設施,強化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醫(yī)學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急救培訓的質量。
“對學校來說,一支相對穩(wěn)定的培訓師資很重要。”南京市紅十字會賑濟救護部部長程萬里介紹,今年3月,南京市教育局聯(lián)合市紅會啟動南京中小學“百千萬”應急救護培訓三年行動計劃后,已有多所學校主動對接紅十字會,不斷壯大師資隊伍。接下來的三年,南京將對全市中小學專任教師及宿管、安保人員普及應急救護培訓,預計總數(shù)達6萬余人。
中小學校園的急救知識普及被視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以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為例,占地500平方米的生命教育基地,內設安全消防、地震安全、防溺水等多個體驗區(qū)域。這些“硬件”是學校開展生命教育、增強學生急救技能的重要載體。據(jù)了解,全省已建成66個生命健康安全體驗教室,覆蓋所有設區(qū)市,今年年底將再增加22個。
以管理為抓手,營造“人人會急救”的氛圍
在以往的大中小學中,應急救護培訓多以集中培訓、自主學習的形式開展。為切實增強學生應急救護意識,一些學校先行先試開設急救課,并以考取救護員證為依據(jù)給予學分認定。
通州中等專業(yè)學校2010年就將取得初級救護員證納入學生頂崗實習與畢業(yè)資格考核,2022年起正式開設急救培訓課程。至今,學校已培養(yǎng)持證救護員約1.5萬人左右。該校副校長、校紅十字會會長王曉紅表示,多年實踐證明,這項硬要求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自救互救技能,更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在南京,南京工業(yè)大學2013年創(chuàng)新開設《初級救護員培訓》通識課,以24個學時系統(tǒng)化培訓學生,通過理論測試及實踐操作考核合格的學生將獲得南工大1.5個學分及市紅會頒發(fā)的救護員證。
今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通知部署開展第二批全國學校急救教育試點工作時,明確鼓勵高校開設應急救護相關課程并納入學分管理,更加堅定了許多學校將急救培訓納入學分管理的信心。比如,前兩年僅在個別學院試點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今年在新生中將應急救護課程全面鋪開,取得救護員證的學生將獲得1個學分。
在大學校園,學分認定頗具激勵性質,而在初高中,急救培訓多被納入軍訓和體育課中。如南師附中每學期軍訓會為高一新生開展專項培訓,并通過“軍訓匯報表演”的方式鼓勵學生認真學習。
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將應急救護課程納入體育課中,每學期四課時。得益于前期的有效施行,2022年學校開始踐行“不會救護不畢業(yè)”的舉措,對全體高三學生開展應急救護培訓及考核,全年共1030位高三畢業(yè)生取得CPR+AED證書。
上述做法能否直接復制?程萬里坦言:“開設專門課程意味著需要師資和器材,各學校具體情況不同,做到應急救護培訓全員覆蓋需要循序漸進。”他建議可在擁有一定師資后再行探索,比如可先培訓所有教職工師,再逐步培訓學生。
以多樣化活動,助推急救技能的提升
應急救護培訓旨在提升人們的自救互救能力,通過考核取得的救護員證是非醫(yī)務人員實施急救的重要前提。據(jù)統(tǒng)計,江蘇的“救在身邊·校園守護”行動自2021年啟動以來,已在全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救護持證培訓44.46萬人,普及培訓288.55萬人。
取得救護員證僅是一個開始,如何讓急救技能不止于一紙證書?百練不如一戰(zhàn)。通過組建校園社團、參加技能比賽、參與志愿服務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技能是許多學校正在進行的探索。
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校共有9個急救類社團,每年都會到中小學、機關單位、企業(yè)開展急救知識普及活動。該校體育學院副院長洪煜介紹,學校還組建有“愛之翼”應急救護志愿服務隊,團隊成員通過為茅山馬拉松賽、常州市高鐵新城馬拉松賽、常州城市定向挑戰(zhàn)賽提供過志愿服務,在“實戰(zhàn)”中不斷提升急救能力。
依托成立于2006年的校紅十字會組織,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常年聚焦急救培訓,組織學生志愿者開展活動,并組建起一支校園應急救護隊伍。王士榮表示,除了不定期的活動,學生志愿者還會每周末到新街口、弘陽廣場獻血車值勤,隨時響應突發(fā)狀況。
在許多小學,則通過定期開展疏散演習、防護救護學習和急救知識培訓來增強青少年自救互救能力。2022年11月,南京海英小學11歲的杜許月就用學到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救下一名3歲男童。對此,海英小學校長劉羽表示:“除了為她的善舉感到高興,更為學校的教育而高興,因為海英小學的德育教育、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在孩子們身上有了表現(xiàn)和回饋。”
實際上,急救技能的培養(yǎng)并不止于一節(jié)課、一學期、一場活動,這堂“生命課”貫穿包括青少年在內的所有人的一生。而紅十字會頒發(fā)的救護員證有效期僅為三年,因此,在中小學取得救護員證的青少年并不意味著其步入大學后仍具備實施急救的資格。
反復培訓是否會讓學生變得疲勞?程萬里建議,各學校應當變單一的培訓為多樣化的互動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鍛煉急救技能。江蘇衛(wèi)生健康職業(yè)學院公共基礎部直屬黨支部副書記、急危重癥護理課程負責人許婷也表示,應從生命教育的角度來增強青少年面臨突發(fā)事件時的自救互救意識,生命教育不能僅依靠急救培訓,而應融于每節(jié)思政課、每次活動細節(jié)的設計,以及每位老師的言傳身教中。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編輯:王筱
審核:謝雨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lián)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