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江蘇教育現代化30周年”融媒體宣傳活動首場新聞發布會在蘇州召開。發布會上,市有關部門和縣(市、區)教育局負責人回答了記者提問,現場專家作點評——
9月14日,“江蘇教育現代化30周年”融媒體宣傳活動首場新聞發布會在蘇州召開。發布會上,市有關部門和縣(市、區)教育局負責人回答了記者提問,現場專家作點評——
問(揚子晚報):請問機構編制部門在保障教育現代化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蘇州市委編辦副主任、蘇州市機構編制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徐焱):為構建現代化教育高地,蘇州市各級編制部門積極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等工作要求,合理設置教育管理機構,通過挖潛創新,統籌調劑,努力緩解教育編制供給總體不足、結構性短缺等問題,全力保障蘇州市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合理設置教育管理機構。在歷次機構改革中都將教育主管部門作為重點加強的民生部門,在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上予以傾斜;近年來,為適應強化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校外培訓監管和“雙減”等工作職責,及時優化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內設機構設置。
二是全力為公辦中小學提供編制保障。2015年前,各級編制部門依據教育事業年報按標準核定公辦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由教育部門在核定的編制總量內統籌分配到各學校,積極推進教師編制縣管校聘。2015年實行控編減編以來,深入研究分析全市中小學生數增長趨勢及中小學教職工編制需求情況,主動積極向省委編辦爭取統籌周轉編制保障我市公辦中小學,在全市事業編制總量只減不增的情況下,通過編制周轉、結構調整等方式,將日常管理中精簡下來的事業編制重點投放到教育領域,為公辦中小學累計增加教職工編制12056名,全市公辦中小學編制占全市事業編制總量已達43.4%。
問(光明日報):在落實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三個增長”“兩個不減”方面有何特色亮點?
答(蘇州市財政局副局長 尤佩紅):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財政收支緊平衡狀態下,我們財政部門始終把教育作為財政投入重點領域,并予以優先保障。全市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從“十二五”的1055億元增長到“十三五”的1762億元,增幅67%。同時,全市預算內教育經費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的比重穩定在16%左右。按照“三個增長”“兩個不減”的要求,不斷優化支出結構,滿足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發展需要。
提高教育保障水平。財政資金按標準足額安排各學段生均公用經費,落實教師獎勵資金等專項,多措并舉保障教師待遇。大力扶持教育困難群體,落實各項貧困學生資助制度。持續擴大基礎教育資源覆蓋面,有效改善辦學條件。助推“雙減”政策落地,義務教育學校全面開展課后服務工作,落實政府購買民辦義務教育學位資金。
加強教育經費管理。按照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的要求,合理編制教育經費預算、規范經費支出、提升經費使用效益。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保持教育經費穩定投入,統籌好各級各類資金予以保障。同時,落實市縣區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主體責任,建設高標準現代化教育強市,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問(新華社):2013年在張家港召開了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現場會,十年過去了,在這十年間,張家港在推進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跨越中,有哪些好的做法?
答(張家港教育局局長 成家武):2013年以來,張家港始終把推進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跨越作為教育發展的主攻目標,緊抓“牛鼻子”,基本探索出一條具有縣域特色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路徑。一是建設優質學校,不斷筑牢優質均衡“壓艙石”。持續加大政府投入,在不斷擴充教育資源總量的同時,創新實施“新建學校校長籌建制度”,即新建項目啟動時,同步選派優秀籌建校長入駐項目組,全程深度參與學校建設,將校園文化布置、環境育人功能等辦學理念及內涵建設有效融入工程建設,確保每新建一所學校,就成就一所優質學校。二是盤活優質資源,不斷凝聚優質均衡“向心力”。秉持“不讓一所學校在優質學校建設中掉隊”理念,持續深化集團(聯盟)化辦學改革,通過“優質學校+農村學校”“優質學校+薄弱學校”“優質學校+新建學校”三種模式,建成21個教育聯盟和5個教育集團,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集團(聯盟)化辦學城鄉學校、公民辦學校和各學段“三個全覆蓋”。三是聚焦優質課堂,不斷守牢優質均衡“主陣地”。通過做好“為教學立范”“為課堂塑形”兩道加法題、“作業布置”“課后服務”兩道減負題,不斷提升立德樹人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義務教育已構建完成“講練結合、技術融合、協同學習”高效教學范式,課后服務形成作業和特長發展項目“1+1”、學校和社區定點服務“1+1”、教師和志愿者定崗服務“1+1”等三個“1+1”新模式,區域內優質均衡的育人樣態不斷呈現。
問(江蘇省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在國家級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中實現“七連冠”,教育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答(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局長 沈堅):多年來,園區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著力強化教育保障支撐作用,充分凸顯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以優質教育賦能營商環境提質增效。長期以來,園區教育始終聚力內涵建設、強化質量提升,構建了較為完善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在塑造城市品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以政府辦學為主、建強建好公辦教育體系的基礎上,設立兩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海歸人才子女學校和園區外國語學校,有效解決了全球資本、優秀人才選擇園區、投資園區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后顧之憂。園區教育已經成為園區營商環境的“最美名片”,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產業在園區“集結”。
二是以優質教育賦能人口高質量發展。園區重點聚焦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力實施“五育”并舉工程,著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名學生、成就每一位教師,用心用情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中國式現代化園區新實踐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29年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在園區茁壯成長,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在園區“充電”提升,一批又一批的老年人在老年大學里“老有所學”,園區教育在賦能人口高質量發展方面展現了作為、作出了貢獻。
三是以優質教育賦能產業人才需求。園區有著完善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的專業設置,為園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為園區高質量發展走在最前列提供了強大支撐、積蓄起強大動能。
專家點評
蘇州大學 張佳偉
教育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的重要基石,通過教育現代化可進一步強化教育對經濟轉型升級、社會進步、文化傳承創新的支撐作用,實現教育強市和人才強市。蘇州市教育現代化建設30年的歷史脈絡,突出了“黨建引領、服務人民、改革創新、人才建設“的工作主線,充分展現了蘇州在教育優質均衡、開放創新、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卓越成就,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資對標的典型案例。
具體體現在——
一、黨建引領是教育現代化的政治保障
蘇州教育“一心向黨”“擦亮教育現代化黨建工作底色”,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政治屬性。黨的領導是中國教育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證。蘇州教育在教育現代化推進中,始終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的教育方針落實落細,為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二、立足新發展階段是教育現代化的理論支撐
蘇州教育改革發展明確面向2035長期發展思路,充分考慮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教育不能脫離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必須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特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國家戰略目標,推動教育理論和實踐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三、推進內涵發展是教育現代化的關鍵舉措
蘇州教育在改革發展中,堅持“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成就所有人”辦教育,不斷豐富“全納、公平、優質、適切、開放”的蘇式教育新內涵,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構建科學合理的學生全面發展評價體系,關注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教育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四、完善教育治理體系是教育現代化的制度保障
蘇州在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加強頂層設計,改進教育投入機制,完善教育法規政策,強化督導考核,構建社會共治的教育治理體系,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多方參與的良好互動關系,形成教育決策科學、執行力強的治理格局,為教育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五、因地制宜,賦能城市和產業發展是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遵循
從張家港和園區的經驗可以看出,在教育現代化推進過程中,蘇州教育發展充分考慮了區域差異,鼓勵各地根據實際需求深度融合服務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探索特色發展路徑。張家港聚焦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建設優質學校、盤活優質資源、聚焦優質課堂等舉措,在城鄉學校間形成優質資源互補共享,逐步實現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鑒。蘇州工業園區重視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著力提升教育質量,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體現了教育的全局性作用。同時,蘇州教育也重視加強區域間教育經驗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統籌發展。通過區域合作,可以克服教育發展的局限性,實現更高水平的教育現代化,讓教育成為賦能城市發展和產業進步的重要力量。
總之,蘇州教育通過持續推進改革創新,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形成了靈活多樣,既具有共性又富有區域特色的發展模式,為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來源:蘇州市教育局
編輯:王筱
審核:謝雨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