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發布了《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促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對二孩時代學生數量增加、江北新區、南部新城教育布局規劃、一些地區的“擇校熱”等問題,提出了應對意見。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教師“區管校用”,鼓勵集團化辦學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促進新建學校、薄弱學校盡快提升辦學水平,有效縮小校際差距。
繼續推進“新優質初中”創建工程,促進學校辦學質量提升。
鼓勵通過舉辦分校、兼并、托管、聯盟、集團化辦學等方式放大優質教育資源,到2020年,實現全市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全覆蓋。
推行全市中小學教師“區管校用”管理改革,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探索校長隊伍專業化建設,積極開展校長職級制試點。
進一步規范名校舉辦分校審批及命名管理,適當控制舉辦分校的數量,全市范圍內統籌協調分校布點。合作母體學校須向分校派出管理團隊和骨干教師,將分校納入母體學校統一管理。
繼續推行熱點公辦學校空余學額電腦派位。
合理確定民辦學校招生范圍和規模,嚴格招生計劃管理和招生行為。
嚴格審批程序,區屬學校(含民辦)在本行政區外(含外市)舉辦分校的,經區政府同意后,須報市教育局審核并報市政府批準。市教育局直屬學校舉辦分校的,經市教育局審核后報市政府批準。
不得以競賽、考試證書等作為招生依據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過去南京有一些學校存在以各類競賽、考試證書作為招生入學依據,但這次《意見》將這種情況明令禁止。
政策要求規范招生行為,嚴格按照省定辦學標準,核定轄區內義務教育學校招生規模。
各區依法承擔轄區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管理責任,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
不得進行違規和虛假招生宣傳。
不得自行組織或與社會其他教育機構合作組織以擇優、選拔為目的的各類考試測試。
不得以各類競賽、考試證書、榮譽證書、學習等級等作為招生入學依據或參考。
不得以任何名義分設實驗班、重點班、快慢班等。
不得以任何名義提前簽約錄取學生。
不得以任何名義收取與入學掛鉤的捐資助學款等其他費用。
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這次市政府要求,嚴禁公開學生成績,不對學校、班級及學生進行排名。統籌控制學生每天書面作業總量。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學校,要重視家庭教育,建立家長學校,幫助家長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系統掌握家庭教育科學理念和方法。確立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綜合育人格局。
到2020年,以區為單位建立家長學校總校建校率達100%,城市學校家長學校建校率達到95%,郊區學校達到85%。
懲戒校園欺凌
落實學校安全保衛專職崗位設置,探索建立學生意外傷害綜合保險制度。
開展校園周邊綜合治理,落實監管責任,加強風險排查和整治,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探索建立市區校監控三級聯網平臺。
健全“校園110”制度,強化警校合作、信息聯動和快速應急處置,嚴厲打擊涉校涉生違法犯罪。
加強學校食品安全、飲用水衛生和傳染病防控,保障學生身體健康。
強化校車安全管理,確保學生乘車安全。
嚴格學生日常管理,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密切家校溝通,及早發現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苗頭,及時處置各類違法違規事件,強化教育懲戒和威懾作用,科學有效地實施追蹤輔導。
教師工資看齊公務員
逐步實現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并向地處偏遠、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教師傾斜,使農村學校教師實際工資收入水平高于同職級城鎮教師工資收入水平。
市、區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對有突出貢獻的校長、優秀教師,以及長期從事鄉村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階段做出特殊貢獻的教師給予獎勵。
適當提高鄉村小學、村教學點教師的補貼發放標準,具體標準由各區政府制定實施。
義務教育學校根據教學、管理、工勤技能等崗位不同特點實施分類考核,優化績效考核辦法,做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
進一步提高課時工作量在績效工資分配中的權重,重點向一線教師、骨干教師、班主任傾斜,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一半計算。
以區或校為單位探索編外聘用教師的改革,保證質量、控制數量,建立待遇保障機制。
嚴禁在職教師有償補課。
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
嚴禁教師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
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注冊、業績考核、職務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的首要內容。對師德師風問題零容忍。
未來重點的教育規劃在江北新區、南部新城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我市還將重點編制實施江北新區、南部新城以及六合、溧水、高淳等區域的教育布局規劃。
進一步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在新城區配套建設中,按照《江蘇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試行)》建設學校,確保足夠的學位供給。深入推進對口幫扶,主城區和市屬優質教育資源按照規劃向郊區優先輻射。各區原則上辦好一所特殊教育學校。
鼓勵優質資源向新區、郊區、保障房片區、教育薄弱地區輻射,積極推進鼓樓、玄武、建鄴、秦淮區與浦口、六合、高淳、溧水區結對幫扶。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