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聘任與管理辦法》將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我省在法治副校長聘任工作上早有實踐,目前省內近7000所中小學校已聘任法治副校長。
教育部《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聘任與管理辦法》將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我省在法治副校長聘任工作上早有實踐,目前省內近7000所中小學校已聘任法治副校長。
起步早,中小學法治副校長全覆蓋
“2000年之前,我們就有法治副校長了。”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副校長郭莉表示,學校歷任法治副校長都由轄區內的警官擔任,“法治副校長的工作范圍很廣,除了每學期期初、期末開展安全學習教育,還有特殊兒童、特殊家庭的協調工作等。”
南京市秦淮區公安分局淮海路派出所四級高級警長司恒貴,兼任游小法治副校長8年多。除了每天上學、放學的護學崗,司恒貴已經習慣有事沒事都到學校“轉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會定期到學校開安全教育公開課,幫助學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江蘇法治副校長制度建設起步早、力度大。早在“四五”普法之初,就提出明確要求并納入《“四五”普法考核驗收辦法》。到2003年底,全省97%的中小學都配備法治副校長或法治輔導員。目前,全省近7000所中小學校均已聘任法治副校長,在全國最早基本實現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聘任全覆蓋。
全省各地均出臺有關文件對法治副校長隊伍建設提出相應要求,如揚州市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全市中小學法治副校長工作的意見(試行)》。
淮安市高級職業技術學校自2008年起就有法治副校長到校履職。該校黨委書記、校長孫杰表示,學校注意到學生法律意識相對薄弱,便想到要聘請法治副校長。公檢法系統的工作人員都參與進來,用“以案說法”“反詐案例”等多種形式,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
形式多,法治教育系好“成長的紐扣”
“預防犯罪、開展法治教育、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都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揚州市廣陵區檢察院黨組成員、檢委會專職委員余曦,2012年開始從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同時擔任學校法治副校長。她上崗前接受司法局的專業培訓,到崗前還會和學校進行溝通,對學校學生教師情況、法治教育狀況進行摸底。余曦將法治副校長職責與揚州特有品牌“法治課間餐”相結合,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開展活動,針對不同年齡層次設計各類普法課件。
司恒貴被稱為“新街口大管家”,他不僅要開講座普法,還要負責調解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家長與家長之間的矛盾。“建立‘大和諧’的學習環境,為孩子樹立正能量的形象是法治副校長的職責。法治的宣傳、法治意識的培養、習慣的養成等需要長期、重復地輸入。”
南京外國語學校學生處主任張曉松介紹,梅園新村派出所的余警官已經擔任該校法治副校長多年。學校有一個很完善的體系,在國家憲法日、晨會、“開學第一課”等,通過憲法朗讀、法治小故事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種下遵紀守法的種子。
去年,南京市中華中學聘請南京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黃利民擔任法治副校長。“青少年時期處于人生的積累和成長階段,我們不僅要像海綿吸水一樣汲取知識,也要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法治觀念。”黃利民說。
后勁足,全民守法“從娃娃抓起”
全民守法的實現,需要開展全面系統的法治教育,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法治副校長不僅要積極參與制定法治教育規劃和計劃,對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法治教育,還要強化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參與建設平安校園,協助學校處理校園欺凌、侵害師生合法權益等案件糾紛,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
“省教育廳將會同司法、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部門,根據《中小學法治副校長聘任與管理辦法》要求,結合各地經驗,進一步細化考核辦法,明確考核內容、方式等,推動各地定期對法治副校長履職情況進行考評。”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全面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創新開展“法治第二課堂”“法治成人禮”等體驗式主題活動,持續開展全省學生“學憲法講憲法”系列活動,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
記者采訪發現,不少法治副校長本職工作繁忙。“能否考慮形成資源共享庫,給法治副校長共享?”孫杰建議以法治課程共享或巡講的模式減輕法治副校長備課負擔。余曦對此也有同感,表示要兩頭兼顧,就要和學校保持溝通、提前計劃工作。
“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像加強全員德育一樣加強法治教育。”張曉松表示,建設法治國家“從娃娃抓起”,需要學校、社會各方共同努力,共同營造法治教育氛圍。
來源:新華日報(記者:蔣明睿 葛靈丹)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