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成果正式發布。本次“羲和”探日成果發布會以太陽科學探測和新型衛星技術為主,創下5個國際首次,對于后續開展太陽空間探測任務以及提升我國在空間...
8月30日,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成果正式發布。本次“羲和”探日成果發布會以太陽科學探測和新型衛星技術為主,創下5個國際首次,對于后續開展太陽空間探測任務以及提升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國際影響力等具有重要意義。南京大學丁明德教授代表科學與應用系統做了“羲和號”太陽探測科學成果的報告并接受了記者采訪。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羲和號”作為國家航天“十三五”重點規劃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實現了國際首次太陽Ha波段光譜成像的空間探測,極大提高我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研究能力,對我國空間科學探測及衛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年以來,國家航天局組織航天科技集團、南京大學、中科院等任務承研單位,圓滿完成了“羲和號”在軌測試和試驗工作,取得了首批重大成果,是我國政、產、學、研、用通力合作的典范工程。中國的航天事業將繼續聚焦自主可控的創新發展能力、前沿的科學探索能力,力爭不斷實現重大跨越,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中國印記。
南京大學副校長陸延青在講話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2022年新年賀詞以及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站建造青年團隊回信中兩次點贊“羲和號”。它的成功發射和在軌應用打破了我國沒有第一手太陽空間探測數據、完全依賴國外衛星數據的被動局面,為我國太陽物理和空間科學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南京大學是“羲和號”科學與應用系統的建設單位,在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方成院士的帶領下,一批年輕的教師和學生,全面參與了衛星工程自論證、立項,到研制、發射和試驗的整個過程。這項重大工程的成功來之不易,通過任務實施,南京大學也磨煉出了一支兼具科學探索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優秀隊伍,為打造空間探測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貢獻了力量。依托科學與應用系統,還成立了“羲和號”國際科學委員會,指導利用“羲和號”數據開展研究、應用和對外合作。今后,南京大學將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為我國后續太陽空間探測任務—日地L5點太陽探測工程的實施而持續奮斗。
“羲和號”全稱太陽Ha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星,于2021年10月14日發射升空,運行于平均高度為517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主要科學載荷為太陽Hα成像光譜儀。作為我國首位太陽專屬“攝影師”,經過前期在軌測試與調試,“羲和號”已成功實現了國際首次空間太陽 Hα波段光譜掃描成像,國際首次在軌獲取太陽Hα譜線、SiΙ譜線和 FeΙ譜線的精細結構。根據這些譜線的精細結構,可反演出高精度的全日面色球和光球多普勒速度場,發生在太陽大氣中的活動可被詳細記錄到,進而研究太陽活動的物理過程。目前,“羲和號”每天都在按照既定任務計劃開展科學觀測,已經觀測到了近百個太陽爆發活動,相關研究工作正在開展。“羲和號”的科學數據向全球開放共享。
除了太陽科學探測取得的成果外,新型衛星技術試驗方面,“羲和號”國際首次實現了主從協同非接觸“雙超”(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衛星平臺技術在軌性能驗證及工程應用;實現了國際首臺太陽空間Ha成像光譜儀在軌應用;實現了國際首臺原子鑒頻太陽測速導航儀在軌驗證。在太空中衛星載荷一次微小的振動,都會使得成像效果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雙超”衛星平臺打破傳統衛星平臺微振動“難測、難控”的技術瓶頸,采用磁浮控制技術,將平臺與載荷的物理接觸徹底隔絕,確保載荷成像不受平臺擾動的影響,讓其拍照“更穩、更準”,將我國衛星平臺的姿態控制水平提升了 1 至 2 個數量級,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未來,雙超平臺技術將在高分辨率遙感、太陽立體探測、系外行星發現等新一代航天任務中得到推廣應用,推動我國空間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