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當前,以DeepSeek(深度求索)為代表的數字技術集群加速演進,倒逼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推動教育的全面數字化轉型。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其角色正由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轉...
教師若丟失“立德”這一靈魂,再精湛的教學技藝都將失去意義
從教師學技術、教師用技術學習、教師與技術共促三方面著手,錘煉教師真本領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當前,以DeepSeek(深度求索)為代表的數字技術集群加速演進,倒逼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推動教育的全面數字化轉型。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其角色正由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和引導者。相應地,教師的能力結構亟須因這一形勢作出調整。數字時代,教師的基本功也將被賦予新的內涵和要求。
教師要深刻把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技術手段再先進也只是工具,必須服務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從實踐需求看,盡管數字技術可以提升教學效率,但學生價值觀塑造、人格培養等育人工作,必須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與情感浸潤。特別是面對大模型問世所引發的知識爆炸、技術依賴等挑戰,教師更要在技術應用中堅守育人初心、把準價值導向、做到啟智潤心。教師若丟失“立德”這一靈魂,再精湛的教學技藝都將失去意義。
數字時代下,教師利用數字技術開展教育教學已成為常態,但如何用得好、用得巧、用得妙,仍是一線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勢在必行。教師不僅要深度理解數字技術賦能教育教學的底層邏輯與應用潛能,還要樹立跨界資源觀,掌握數據驅動的教學決策能力和跨學科教學能力。通過不斷更新、改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逐步實現數字化教學創新。
人機協同能力將成為教師落實新課標、應對新挑戰的關鍵。這種協同的必然性,一方面源于教育場景的復雜性,即人工智能的介入可緩解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但無法替代教師在價值觀塑造、創新思維激發等育人層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源于當前人工智能仍存在成熟度不足、算法偏見等問題,此時教師進行認知糾偏與價值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培養教師人機共教能力、提升教師負責任使用人工智能的倫理意識,是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必然要求。
面向未來,為打造一支適應數字時代的高水平、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需從教師學技術、教師用技術學習、教師與技術共促三方面著手,錘煉教師真本領。
一是拓寬教師技術學習渠道。“學技術”是幫助教師掌握必要技術能力的基礎工程,需從技術工具使用層面上升到思維與素養層面。為促進教師系統掌握數字技術,教師自身需熟練掌握常見技術工具的操作技能,并基于問題導向和任務驅動原則,優先選擇和應用契合現實教學需求的技術工具。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應構建系統化的教學培訓體系,通過分層分類培訓、實踐操練、案例研討等多元化路徑,為教師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持和實踐機會,配套完善的支持和激勵機制。
二是利用技術創新培訓方式。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連接性、智能性和沉浸性特征,打造沉浸式教師培訓新場景,通過構建數據驅動的精準研修體系,創設混合式學習共同體,推進教師培育從統一培訓轉向個性學習、從個體成長轉向協同發展。
三是打造人技共促發展模式。要構建“人類智慧+技術智能”的雙螺旋教師專業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工具識別學生認知盲區,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設計干預策略,依托技術工具實施個性化精準教學。以培育具備人機共教素養的卓越教師為目標,使其既能熟練運用人工智能創新教育教學,又能始終堅守育人本質,在技術應用中保持教育溫度,在數據驅動下堅守價值引領,實現工具理性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統一。
面對數字技術井噴式發展給教育變革帶來的新機遇和數字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培育一支具備扎實基本功的教師隊伍,是造就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身處教育數字化洪流,我們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積極探索數字時代教師的能力圖譜,持續推進教師教育體系數字化轉型,讓更多教師成為新時代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大先生”。
(作者吳龍凱系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教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