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39所高校均已發布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不少高校在招生專業及計劃部分不僅延續了王牌專業的招生趨勢,而且新增培養方向大...
目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39所高校均已發布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不少高校在招生專業及計劃部分不僅延續了王牌專業的招生趨勢,而且新增培養方向大多圍繞服務國家戰略性新興領域,進一步儲備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
此外,在招生對象及報名條件上,部分高校在今年的招生簡章中淡化對競賽成績的要求,甚至取消了“高中階段須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任一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全國決賽二等獎及以上獎項”的第二類報名條件,以高考成績為重要參考標準。在破格入圍方式上,單科成績“破格入圍”的方式仍然存在,但部分學校進一步細化了破格入圍的規則。在培養方式上,試點高校普遍采取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等方式進行培養,為學生配備了一流的師資條件、科研資源。
新增培養方向對接國家戰略前沿領域
據悉,今年是強基計劃實施的第六年。目前已有39所試點高校,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力學、歷史、哲學、古文字學、基礎醫學等基礎學科以及生物育種等國家重大戰略領域相關專業招生。
2025年,多所高校強基計劃新增培養方向與學校優勢學科強相關。北京理工大學發布的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中顯示,北京理工大學強基計劃今年新增3個方向,包括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數學(智能科學方向)和物理(電子科學方向)。
“全部依托學校優勢學科建設,目的是培養面向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基礎研究人才。”北京理工大學招生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浩宇提到。
北理工今年強基計劃新增的培養方向明顯對接國家戰略前沿領域,緊跟新一輪科技發展方向。王浩宇介紹,其中數學(智能科學)培養方向由學校自動化學院培養,聚焦機器人領域拔尖人才培養。物理(電子科學)由學校集成電路學院培養,聚焦芯片領域拔尖人才培養。
該校2025年強基計劃的招生簡章顯示,自動化學院的培養方案面向智能科學科技發展前沿,培育駕馭“硬核”科技與產業發展雙向需求的智能機器人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畢業生可投身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自動駕駛、智能制造等智能科技領域。
在電子科技大學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中也可明顯看到這一趨勢,該校新增“信息與計算科學”“數理基礎科學”兩大培養方向。
電子科技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林鵬介紹,兩大新增培養方向發揮了學校的學科優勢。其中“信息與計算科學”依托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在人工智能、電子信息等領域的學科優勢。“數理基礎科學”結合學校電子信息學科積淀,由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主導,圍繞“材料-器件-電路-芯片”主線,破解集成電路設計、工藝制造等“卡脖子”技術難題。
“新增方向瞄準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國家急需領域。”林鵬提到,“信息與計算科學”聚焦人工智能發展前沿,面向國家在智能科學、前沿計算、信息通信、國家安全等領域的重大戰略需求儲備人才。“數理基礎科學”培養引領未來集成電路產業和技術發展、能夠應對未來技術變革挑戰的拔尖創新人才。
同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招生辦主任劉睿介紹,“北航2025年強基計劃新增了4個專業方向,包括航空航天類下的空天材料、飛行器制造工程兩個專業方向,應用物理學專業下的電子科學方向,以及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下的量子信息方向。總計劃增加了50人的招生名額。”
被問及為何新增這4個專業方向進行招生、培養,劉睿回應說:“主要還是面向國家導向。學校強基計劃的專業布局首先是面向基礎學科,其次是面向關鍵領域,尤其是北航特色的航空航天領域。比如今年新增的應用物理學專業下的電子科學方向,是面向集成電路、微電子領域,解決芯片等‘卡脖子’問題。”
此外,大連理工大學2025年強基計劃新增“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該專業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全國高等學校“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培養兼備數學專業與計算機科學專業知識的人才;武漢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新增智能科學培養方案(方向),依托人工智能學院培養等。
部分高校淡化競賽成績細化破格入圍規則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梳理發現,部分高校在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的“招生對象及報名條件”中取消了競賽成績突出的第二類考生。
如重慶大學在2024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中明確提到,第二類“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可報名,其中具體要求是,“高中階段須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學任一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全國決賽二等獎及以上獎項”。而這一報名條件在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中被刪除,只有“高考成績優異且綜合素質優秀”這一類考生。
大連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均取消了五大學科競賽銀牌以上獎項的破格入圍標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中,明確招生對象為“高考成績優異,專業基礎扎實,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突出的考生”。
此外,部分高校在“高考加權成績”單科成績卓越的破格入圍規則上更細化。如華中科技大學相比去年,在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中對各專業高考單科成績的破格入圍條件和要求細化為:“數學與應用數學、生物科學專業要求高考數學單科成績145分及以上;物理學專業要求高考物理單科成績為滿分;化學、基礎醫學專業要求高考化學單科成績達到滿分的98%及以上。”
此外,天津大學在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中提出,“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和工程力學專業要求數學科目成績不低于145分”“應用化學專業、生物科學專業和合成生物學專業要求化學科目成績不低于97分(上海市要求70分)”“應用物理學專業和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要求物理科目成績不低于97分(上海市要求70分)”。
“天津大學一直特別重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結合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特點,在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中進一步明確選拔標準、優化選拔方案,重點突出對學生學科潛質、創新能力的選拔。”天津大學招生辦主任李磊表示。
同時,李磊認為,通過加強考查學生所報考專業關聯度緊密的高考科目成績,探索高考單科成績特別優秀的偏才學生破格入圍校考環節等方式,“為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學生爭取更多進入天津大學學習的機會,為國家重大戰略領域更精準地輸送后備人才”。
此外,中南大學完善校考評價體系,分科學思維、創新想象、公民素質、人文素養、學科特長5個方面對考生進行面試考核。
中南大學本科招生辦主任鄒濱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一創新式的校考舉措從該校實施強基計劃之初就已設立,“包括了公民素質、人文素養在內的5個方面的考核,為的是選拔全面發展的人才”。
采取“一制三化”培養模式 前兩批學生順利完成轉段銜接
據悉,強基計劃的相關高校注重為學生量身定制成長路徑,通過學術名師指導、科研平臺支撐、研究項目鍛煉,突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打造本研銜接的專業模塊課程體系和學術訓練體系,為學生構建全方位、長周期的研究能力培養格局,幫助學生在基礎研究的大生態中探索自己的獨特生態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梳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2025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發現,其中,都提到了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一制三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在強基計劃的部分招生專業中設置多套培養方式、雙學位聯合培養的模式。
南京大學招生辦主任陳琳介紹:“南京大學強基計劃的招生專業、學科門類是比較全的。”其中,文科包括哲學、歷史學、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等3個專業;理科包括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等5個專業。
其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包含數學與應用數學、智能科學兩套培養方案,分別依托數學學院、人工智能學院培養;物理學專業有物理學、天體物理、電子科學3套培養方案,分別依托物理學院、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集成電路學院培養。“不同的培養方案依據其培養學院而有所側重。比如物理學專業中的電子科學培養方案,考生進校后是在南京、蘇州兩地培養。”陳琳說。
據介紹,為實現強基計劃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具體而言,就是每位學生都可以選擇其感興趣的一個項目。依托新生的一系列精準的項目制課程、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構建本科生高水平的科研訓練體系,培養強基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陳琳說。
劉睿還介紹,北航對強基計劃學生采取小班化的培養模式,注重發揮“產學研用”協同育人作用。他說:“按照普通高考招生,北航是大類招生,首先要進行一年的大類培養再選專業;而強基計劃的學生一入校就直接進入對應的專業學院進行學習。”
而南京大學強基計劃中部分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可以參加研究生課程的學習,采取“3+1+X”的人才培養模式。陳琳解釋,“1”是指本研過渡階段,達到研究生轉段要求,就可以在大四上學期申請進入過渡階段進行學習;“X”可以是碩士階段或者直博。
據悉,強基計劃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選拔了一批批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2020年、2021年第一批、第二批錄取的強基學生已順利完成本研銜接,其中,超半數學生直接轉入博士階段培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潔 見習記者 李思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