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職業技術學院緊扣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打造與產業鏈“嚴絲合縫”的人才鏈春日正好,上午9時許,在安徽合肥英利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一箱箱汽車零部件正打包送往30公里外的蔚來...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緊扣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打造與產業鏈“嚴絲合縫”的人才鏈
春日正好,上午9時許,在安徽合肥英利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一箱箱汽車零部件正打包送往30公里外的蔚來、大眾(安徽)等汽車工廠。“這些產品焊接工藝復雜、尺寸要求高,我們公司的核心技術能很好地解決這些難點。”讓公司總經理張連朋感到底氣十足的,是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多年來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近年來,合肥重點打造“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區域有需求、產業有召喚,職校有作為,安徽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把專業鏈建在產業鏈上、把人才培養融入企業生產全過程、創新“雙師”建設機制等系列舉措,為區域產業發展貢獻職教力量。
1
對標十大新產業——
把專業鏈建在產業鏈上
“學校的專業設置完全對標安徽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袁春雨介紹,近年來,對接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區域重點培植產業,學校打破原有專業結構,優化重組了16個二級學院,設置了55個深度服務地方產業的專業。
“專業設置是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聯系的紐帶,也是高職院校靈活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關鍵環節。”安徽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方澤坦言,對專業的優化調整,學校“慎之又慎”,但也不乏“壯士斷腕”的果斷。
5年來,該校新設立智能控制技術、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等專業,停招包含應用化工技術、紡織品檢驗與貿易、制冷與空調技術等36個專業。學校專業鏈建設迎來了一場“蝶變新生”。
“專業調整過程中,阻力和挑戰肯定會有,但必須要做。”袁春雨介紹,學校在平衡傳統專業傳承和新興專業發展、確保教育質量和專業建設連續性的同時,與行業企業加深通力合作,探索校企融通式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以確保專業調整取得成效。
近年來,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崛起,2024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達135萬輛,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總量最大、供應鏈最完整的區域之一。據此,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果斷決定將專業群建設與汽車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以產業鏈建專業群,以專業群建二級學院”。
該校將傳統的車輛工程專業與人工智能專業整合,形成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升級改造傳統的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形成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專業等,深度對接產業技術需求。
“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變化、裝備改進和工藝更新,相關專業課教材要迅速更新,才能適應生產技術的快速變化。”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副院長常輝介紹,在學校的政策鼓勵下,學院的相關課程內容每學期至少保持15%的更新,人才培養方案一年修訂一次,課程內容與產業結合度將被納入績效考評。
2
共建現代產業學院——
把人才培養融入生產全過程
“隨著江淮、蔚來、比亞迪等多家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落戶安徽,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要培養更多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但經過深入調研,我們發現,新能源汽車的整條產業鏈集聚起了500余家多類型企業,產業和企業發展需要的不是某一專業的人才,而是與整個產業鏈對接的人才鏈。”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魯磊說,“這啟示我們,若要深度參與技能強省建設,僅靠專業調整是不夠的,更要通過機制渠道建立學校和行業頭部企業的深度鏈接。”
2022年,安徽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比亞迪,建成比亞迪標桿產業學院,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養服務。
在該學院的實訓車間里,許多品牌的新能源汽車被“搬進”課堂成為實訓工具。魯磊介紹,比亞迪落戶合肥后,學校數千名畢業生已成功入企就業,涵蓋從生產到維修的各個環節。
在魯磊看來,產業學院構建了學校與企業的人才培養交流平臺,細化了企業的人才需求,建立了校企間的快速響應機制,實現了為企業培養“拿來就能用上的人才”的目標。
產業學院的機制融合、課堂知識與產業更新的無縫對接,更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學到最新的產業一線技術。該校智能制造學院教師劉輝隨手拿起一旁的零件向記者舉例,此前,學校因設備限制一直采用立銑工藝,零件加工出來總有一圈圈亮閃閃的刀紋。與企業合作后,學生們才知道,原來大型企業用的是臥銑工藝,一刀銑下來,紋路沒了,零件光滑又漂亮。
“有了產業學院,企業的工藝、圖紙、參數等一線‘門道’,對學校不再是‘黑箱’。”劉輝說,將人才培養和區域產業發展聯動,一方面可以賦能學生實操、節省教學耗材;另一方面,企業也能降低人工成本,建起屬于自己的“人才蓄水池”,可謂一舉多得。
清晰的培養方向、順暢的校企交流,換來的是學生的高質量就業,據悉,近5年,該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2024屆畢業生去向落實率為97.42%,其中專業對口率達65%,留皖率76.07%。
3
創新“雙師”建設機制——
校企合作實現雙向賦能
在安徽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教師胡春雷看來,這兩年,自己的專業能力飛速提升。借助學校與奇安信公司共同搭建的產業學院,企業派駐工程師駐點學校,將一線案例素材帶到課堂,并實行“一課雙師”制,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共上一節課。
“這樣的機制極大彌補了職業院校教師缺乏實踐、對一線產業情況不了解的問題。”胡春雷說。
為拓寬“雙師”隊伍成長路徑,企業把實訓室建在校園,讓師生“真刀真槍”解決產業問題。安徽職業技術學院人事處處長汪功明介紹,“雙師”平臺的搭建有效賦能了職業院校師資培養,也給企業帶來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有事兒就找鮑教授!”這句話在安徽微威膠件集團有限公司上下廣為流傳。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教授鮑俊瑤將科研課題放進公司一線生產車間后,深度參與企業研發規劃、技術難題攻克、成果轉化應用等過程。僅一年時間,鮑俊瑤就聯合企業實現了多項專利“從無到有”的突破,為企業累計帶來6000余萬元產值。
2024年5月,24歲的李云龍離自己的職業夢想又近了一步。彼時,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上,安徽職業技術學院2020級學生李云龍斬獲就業賽道金獎。如今,李云龍已在合肥成立一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擁有包括液壓氣動設備實驗臺等在內的4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他慶幸學校強有力的技能托舉幫助自己實現命運走向的扭轉。
“未來,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將以產教融合為重點、職普融通為關鍵、科教融匯為方向,緊扣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優化職業教育結構布局,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持續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助推區域高質量發展。”李方澤說。(本報記者 方夢宇)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