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部署開展2025年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這一行動堪稱2024年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的“升級版”。事實上,“陽光招生”早已不是新鮮事。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招生入學...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部署開展2025年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這一行動堪稱2024年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的“升級版”。
事實上,“陽光招生”早已不是新鮮事。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改革就已正式啟動。10余年來,就近入學、公民同招、“十項嚴禁”等一系列“陽光招生”政策不斷深入實施,教育公平的腳步加快邁進。
記者梳理發現,與去年相比,專項行動(2025)從“五大重點任務”調整為“七大重點任務”,進一步細化和明確了招生政策,要求更具體、指向更清晰。專項行動為何繼續實施?“七大重點任務”包含了哪些信息?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焦點一 公平
“鞏固專項行動成果,進一步整治‘暗箱操作’和‘掐尖招生’行為。”專項行動(2025)工作目標開門見山。
在重慶市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看來,由于招生環節的利益主體多且復雜,在部分地區和學校,小升初、初升高跨區域招生、提前招生,中學與培訓機構聯合考試錄取新生等行為依然存在,這些功利化行為嚴重阻礙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一方面,專項行動(2025)將“教育公平”往前推進了一步。
專項行動(2025)對“掐尖招生”“暗箱操作”等亂象“亮劍”,對特定類型招生中的不正之風“亮劍”,對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名行“掐尖招生”之實的行為“亮劍”。“專項行動(2025)全覆蓋全鏈條地系統性破解群眾反映特別強烈的問題,著力營造更加公平、公正、公開的升學環境,切實減輕學生及家長的教育焦慮,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服務教育強國建設。”劉希婭說。
另一方面,專項行動(2025)劍指難啃的“硬骨頭”更顯力度。
“專項行動(2025)聚焦招生過程中的重點問題和薄弱環節,直擊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政策的‘就近’‘免試’特點,直面‘民辦’‘特定類型’等‘硬骨頭’,有力彰顯了目標問題和目標群體的政策精準性。”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牛楠森說,“比如專項行動(2025)提出‘進一步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提高優質高中指標到校比例’,這能夠有效減輕家長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焦慮,推動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
焦點二 惠民
與“橫眉冷對”招生亂象相反,對于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專項行動(2025)則更顯“溫情”。
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專項行動(2025)將“加強流動兒童入學保障”作為七大重要任務之一。浙江省海鹽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郭章洪指出,該行動全面落實“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義務教育入學政策,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有效破解了流動兒童教育公平難題。
在關懷弱勢群體入學問題的基礎上,專項行動(2025)還對特殊群體進行了“細化”。“特別是要求各地‘制定本地區多孩子女義務教育長幼隨學政策’,切實解決了家長接送難問題。”牛楠森說。
此外,“一網通辦”也成為“關鍵詞”。
“依托數智服務,打破‘信息孤島’。”郭章洪表示,專項行動(2025)著力推進區域內戶籍、居住證、房產、社保、學籍等入學相關信息互通共享,加快實現報名、材料審核、錄取“線上一網通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讓入學辦理更精準、更便捷。
焦點三 監督
如何確保政策從出臺“第一公里”到落地“最后一公里”落地見效?
牛楠森注意到,通知中提供了一個附件,即“省級舉報投訴受理渠道一覽表”,這是以往政策所不曾出現過的。
“行動架構出一個上下貫通的社會監督體系,即教育部層面的‘義務教育違規招生問題’專欄、省級層面的投訴受理渠道公布、縣級層面的招生入學熱線,該體系切實壓實了地方責任,有助于改變‘上層有部署、底層有努力、中層弱支持’的現狀。”她說。
無疑,此次行動進一步加大了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工作的監督力度。對此,郭章洪表示:“于招生季在中國教育督導微信公眾平臺設立‘義務教育違規招生問題’專欄,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暢通舉報投訴受理渠道,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設立專門的招生入學熱線并主動公開,對群眾關注、輿情較多的地方和熱點學校加強指導,對發現的問題要責成地方和學校立行立改,全面構建陽光監督機制,將‘陽光招生’進行到底。”
“要加強招生政策的宣傳解讀,通過多種渠道向家長和社會傳遞準確的招生信息,引導家長形成合理就學預期,通過凝聚社會各方力量,構建一個公平、透明、和諧的招生入學環境。”劉希婭說。
(本報記者 張欣)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