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良種先行。海洋生物種業不僅是海洋漁業的芯片,更是現代漁業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也是保障國家“藍色糧倉”的關鍵。浙江海洋漁業產值近千億元,寧波魚蝦蟹貝藻育種創新居于全省前列,省...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海洋生物種業不僅是海洋漁業的芯片,更是現代漁業的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也是保障國家“藍色糧倉”的關鍵。浙江海洋漁業產值近千億元,寧波魚蝦蟹貝藻育種創新居于全省前列,省市兩級全力推進現代種業強省、海洋經濟強省建設。浙江萬里學院自2013年獲批省級水產種質資源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起,協同布局專業與學科,2018年與寧海縣共建海洋生物種業實體研究院,2023年獲批省級海洋生物種業現代產業學院,先行先試探索“新農科”背景下服務浙東海洋生物“種業振興”和“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的技術人才培養模式,逐漸破解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問題。
創建“五協同”育人特區
共制對接產業的培養標準
以現代海洋生物種業“育種—擴繁—推廣”全鏈條的技術集成和攻關服務為特色,聚焦教育強國,整合學校生物種業相關專業、學科力量,聯合寧海縣相關單位、海洋水產種業龍頭企業、種業聯盟和寧海海洋生物種業研究院,組建獨立建制的政、校、企、協、院“五協同”海洋生物種業產業學院實體,設立“海洋生物種業”創新班。
以培養服務種業振興和鄉村振興的高素質人才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為導向,選拔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共建專業學生,梳理“現代生物技術、動物發育和功能、新品種選育、綠色養殖模式構建”等核心能力需求,校企雙主體共制“實基礎素養、善種業思維、熟專業技能、謀創新創業”的海洋生物種業人才培養標準。
重構“四遞進”課程體系
共建“一體三化”教學內容
校企雙主體構建“實—精—拓—強”四遞進課程體系,逐級提升學生實踐能力。通過1年通識課程學習,夯實基礎,激發種業興趣;1.5年專業核心課程培養,精熟現代生物、育種、養殖理論與技術;0.5年模塊拓展課程教育,提升數智化分子遺傳與良種培育、良種繁育與工廠化制種、示范推廣與健康養殖能力;1年應用實踐,強化育種研發、創新創業與職業發展能力。
“校內導師+產業教授”基于技術與產業發展,依托產科項目、成果,共創案例、共建教材,共同實施“產學研賽創”一體、校內外結合、課內外結合的實踐教學。以研發能力與產品設計成果為訓練目標,形成技能訓練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產品設計與工程化能力訓練相結合的“項目化、綜合化”實驗教學內容;將行業標準、生產工藝與組織管理模式引入“產業化”實訓項目。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實訓項目與產業技術標準、生產組織管理模式對接,使學生的能力規格與行業需求對接;以學科競賽、雙創項目等為依托開展素質拓展,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
搭建產學研實踐基地
共創“四聚焦”教學模式
在國家生物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基礎上,依托省級一流學科A類“生物工程”、國家海洋生物種質資源發掘利用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省級水產種質資源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海洋生物種業研究院等研學平臺,提升學生種業創新研發能力。建設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省級水產種業與綠色養殖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級現代生物種業實習實訓基地等產學平臺,培養產業應用和技術服務能力。
聚焦“學研創悟”,以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為核心,實施研究性教學、翻轉課堂等理論教學模式,以及全程參與、自主設計、合作研討、開放實施的實驗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研中學、學中創、創中悟。此外,依托相關單位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團隊、省市級科技特派團隊構建場景浸潤式教學模式,帶領學生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科技創新、農業推廣等實踐活動,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提升專業素養、實操能力和創新水平。
創新“六共”管理模式
建立“全鏈條”質量保障機制
以產業學院為載體,校企雙主體共組管理團隊,共搭平臺、共培師資、共研項目、共制標準、共建課程、共育人才。出臺“四協同”管理運行、績效評價、學生培養等文件;“四遞進”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文件;“四聚焦”教學運行、質量評價、持續改進制度。激活產業學院內驅力,契合海洋生物種業產業鏈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
未來,浙江萬里學院將緊抓國家“種業振興”和“鄉村振興”戰略機遇,持續深化“服務育繁推,聚力產學研”的探索和實踐,以海洋生物種業為核心,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構建現代海洋生物種業體系提供智力支撐,推動水產種業可持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葛楚天 林志華 夏靜芬)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