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高新區漢峪小學四(4)中隊學生成長共同體小組走進百里黃河國家水情教育基地,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訪百年津浦鐵橋 悟百年黃河文化”研學活動,帶領學生感受城市歷史,領略黃河文化魅力。
活動首站來到黃河文化長廊,同學們沿著黃河生態廊道開啟徒步研學之旅。在安瀾石旁,學生們靜靜聆聽“黃河寧,天下平”背后所蘊含的古人治水智慧;站在黃河龍墻前,他們用指尖輕輕觸碰墻磚上那帶有歲月痕跡的“鎮河龍睛”浮雕,仿佛穿越時空,解讀著古老農耕文明的神秘密碼。在石雕群處,基地講解老師以“大禹治水”到“現代治黃”的系列雕塑為藍本,繪聲繪色地講述從賈讓治河三策到“數字孿生黃河”的漫長治河史詩,同學們沉浸其中仔細學習。
紅色教育現場課是活動的一大亮點。在濼口九烈士紀念碑前,全體人員神情肅穆,整齊站立。學生們懷著崇敬之心,獻上親手制作的白花,并集體默哀,深切緬懷革命先烈。隨后,基地普法志愿者帶來《黃河保護法》微課堂,通過有趣的“水質檢測實驗”和充滿挑戰的“生態拼圖游戲”等互動環節,讓同學們在實踐中強化了守護母親河的法治意識。
在橋梁研學環節,講解老師依托百年津浦鐵橋這一珍貴的工業遺產,現場開設“橋梁中的力學奧秘”實踐課。學生們們認真對比觀察趙州橋與鐵路橋的拱形結構,在思考與探索中,一步步走進奇妙的橋梁知識世界,激發了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四(4)中隊輔導員劉美嬌表示:“此次研學活動創新采用‘人文行走 + 紅色教育 + 科學探究’三維模式,巧妙地將思政教育、文化傳承與學科實踐有機結合,不僅讓同學們深入了解黃河文化和革命歷史,增強了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懷,還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和法治觀念。未來,四(4)中隊隊員們將繼續深耕保護母親河教育,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收獲知識、實現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