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群體是來自星星的孩子,今天我們選擇以校園共建的形式攜手行動,不僅為呼吁社會關注特殊兒童群體,更是希望搭建一座橋梁,讓他們走進校園,給予他們愛與理解。”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張海...
大學生帶著小朋友一起在長卷上涂鴉、將寫有愿望的紙飛機投進籃內……4月2日下午,在北京工業大學五人制足球場上,一場特殊的游戲活動展開,參與者是大學生和孤獨癥兒童們。當日,正逢第十八個“世界孤獨癥日”,北工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愛心語潤康復中心開展“讓愛來,讓礙走”共建活動,讓孤獨癥兒童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接觸社會,通過關愛行動,促進孤獨癥群體發展。
北工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生志愿者帶領“星娃”簽到。 新京報記者王遠征 攝
“星星的孩子”和大學生共同游戲
當天中午,參加此次活動的大學生志愿者們便趕到現場,鋪設活動點位,迎接孤獨癥小朋友。現場,北京愛心語潤康復中心老師王朗告訴記者,該中心是一所為自閉癥、唐氏綜合征等多種特殊兒童提供康復訓練的康復機構,參與此次活動的16名孩子均是在該中心進行康復訓練的孩子,年齡從7歲到22歲不等。
“孤獨癥兒童在溝通、社交、社會行為規范等方面存在短板,因為很難溝通,他們在融合教育時聽不懂老師的課,也不懂班內規則,所以會出現突然大叫等干擾上課的情況,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活動讓他們能夠和社會融合。”王朗介紹,中心每個月都會帶孩子們有一次外出,比如逛公園、博物館等,在孤獨癥日和高校組織了這場活動,讓孩子們到大學校園里接觸青年大學生,鍛煉社會適應能力。
來自北工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二十余名學生志愿者全程陪伴特殊兒童完成星星公益跑、制作黏土星星掛飾,繪制愛心賀卡等游戲,活動的最后,兒童向志愿者贈送黏土星星掛飾,志愿者回贈手寫祝福卡。
小朋友和大朋友共同涂鴉畫卷。 新京報記者王遠征 攝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們一直在。”在老師的鼓勵下,努力嘗試了三次,“星娃”小米(化名)終于讀出了紙條上的一句話,在下一個游戲點位,小米在老師和志愿者的配合下,拋擲并抓取一個個塑料袋。這些看似容易的任務,對他來說其實很困難,每完成一個游戲,志愿者們都給予他很大的鼓勵。“太難了。”一旁的“星娃”憨笑道。給畫涂顏色的環節對他們而言相對順手很多,一名“星娃”還主動跟身旁大學生說,“這顆星星應該涂黃色”。
大學生們利用專業所長幫助特殊兒童群體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趙正艷介紹,今年孤獨癥日的主題是“落實關愛行動實施方案,促進孤獨癥群體全面發展”,學院也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大學生群體的包容力,對特殊群體的理解力,并增加他們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經驗和體驗。“我們努力讓青年學生們了解社會中特殊群體的多樣性,因為大學生們是社會的未來,通過這些公益活動,可以為他們種下包容、接納、理解的種子,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趙正艷說道。
游戲通關可以獲得星星貼紙。 新京報記者王遠征 攝
“我發現他們每個人對畫的理解都不一樣,一起涂鴉時,他們會把各種顏色涂在樹上,沒有固定思維,隨意發揮,很可愛。”環境工程專業大三學生龍佳均說道。這已經是她第六次參與和孤獨癥兒童的互動活動,前幾次她和志愿者同學們都走進了康復中心,除了一起游戲,該學院的志愿者們還利用自己所學,幫助孩子們修理空調、測環境噪音等。
“孤獨癥群體是來自星星的孩子,今天我們選擇以校園共建的形式攜手行動,不僅是呼吁社會關注特殊兒童群體,更是希望搭建一座橋梁,讓他們走進校園,給予他們愛與理解。”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張海濤表示,學院希望學生們也要用專業力量踐行社會責任,依托環境監測、環境生態學等學科優勢,參與到康復中心環境優化、自然療愈空間打造等實踐項目,用科技護航愛心,以同理心傳遞溫暖,未來學院還將和康復中心在志愿實踐領域加強合作,讓高校的育人使命與社會公益事業同頻共振。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