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至14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對外聯絡與合作處組織包括7位教授在內的12人團隊,深入山西省沁水縣10家煤炭、煤層氣企業生產一線開展“合作助力發展”專項考察調研。行業高校、地方政府、能源企業三...
2月9日至14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對外聯絡與合作處組織包括7位教授在內的12人團隊,深入山西省沁水縣10家煤炭、煤層氣企業生產一線開展“合作助力發展”專項考察調研。行業高校、地方政府、能源企業三方共話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與招才引智,推動務實合作落地見效。
政府搭臺
強化合作共謀發展
沁水縣委副書記、縣長閆晉中,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李小斌先后到駐地會見并慰問專家團代表,向放棄春節休假赴沁指導的老師們致以節日問候,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長期以來給予沁水發展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
閆晉中指出,沁水作為全國重要的優質無煙煤生產基地和煤層氣產業示范基地,近年來,統籌推進傳統能源綠色轉型與新能源開發利用,持續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礦大建校110余年來,始終勇擔“開發礦業、開采光明、建設祖國、造福人類”使命,在礦業工程、安全工程等學科領域形成顯著優勢,為國家能源事業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素質人才。校地雙方在礦山智能化建設、煤層氣高效開發、安全生產管理、行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基礎扎實,發展前景廣闊。
閆晉中表示,縣委、縣政府將以此次交流為契機,推動構建校地常態化合作機制,開展定期會商、平臺對接,加強科技共研、人才共育,將高校智力優勢切實轉化為地方新質生產力發展動力,共同譜寫新時代政產學研用共融發展新篇章。
沁水縣委常委、學校掛職干部張利參加慰問。
精準破題
“科教融匯”賦能安全生產
在為期6天的考察調研中,專家團先后深入沁和能源集團等6家煤炭企業、華新集團藍焰煤層氣公司等4家煤層氣企業生產一線,累計開展井下技術診斷7次。
專家團下井前合影
專家與企業開展技術研討
針對深井高應力巷道底板主動調壓控制、大采高綜采工作面漏矸充填、復雜地質條件下巷道支護技術優化、煤層氣運輸管線可視化體系建設等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專家團采取“一礦一策、一面一策”,現場“問診把脈,對癥施治”,為企業提出多條技術改進升級建議方案。
在端氏煤礦,隧道工程災變防控與智能建養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琦教授課題組提出返修加固方案,為該礦的大變形巷道支護設計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指導。在億欣煤礦,針對巷道頻繁維護情況,課題組結合現場條件給出綜合治理方案,實施后將有效提升經濟效益、降低安全風險。
在專題研討會上,專家團與企業圍繞安全生產的瓶頸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就智能掘進技術裝備創新升級等方面課題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岳中文教授表示,高校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主體,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等方面不斷加強與企業的對話、合作,有利于校企雙方形成更加緊密的創新共同體,更好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在晉能控股集團沁城煤業公司調度指揮中心參觀調研
在晉能控股集團寺河煤礦調度指揮中心參觀調研
在中石油山西煤層氣勘探開發公司參觀調研
在中聯煤層氣晉城分公司生產操控中心參觀調研
在華新集團藍焰煤層氣公司參觀調研
人才強企
多途徑助力“引、育、用、留”
座談中,校、地、企三方圍繞學歷教育提升與非學歷技能培訓“雙軌并進”展開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認為,持續提升從業者的專業能力與技術水平,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搭建定制化、階梯式培訓體系是破解行業人才結構性短缺難題的有效路徑。
企業代表紛紛表示,熱切希望學校依托學科專業優勢,通過校企聯合授課、專項課程集訓、實踐基地輪訓等方式,定制化地開出有針對性的課程,探索實施“面向在職工程師的學歷提升計劃”和“面向井下工作人員的非學歷培訓計劃”,全方位培養管理骨干和一線專業技術人才,為企業提質增效、減人增安提供有力支撐。
三方就聯合組建“科研人員技術服務專班”達成共識,首批選派2名博士后研究人員、2名博士研究生進駐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學校研究生院副院長院蔣金豹教授表示,后續將為企業接續選派優秀研究生,形成“一礦一團隊”的常態化服務機制。
協同創新
校、地、企共繪合作藍圖
考察調研期間,專家團每到一處企業,校友都主動上前與母校老師們攀談,互致新春祝福,回憶求學歲月,表達對母校培育的感恩之情。多位扎根能源行業多年的校友說,“明德至善、好學力行”的校訓精神始終指引著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勇挑重擔、攻堅克難。大家表示,將繼續發揮好校友作為校企間的紐帶作用,為多方攜手共建合作平臺賦能增效,以實際行動踐行礦業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礦大(北京)外聯處此次組織專家團來沁調研,既是深化校、地、企合作的重要實踐,更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能源革命的具體行動,標志著沁水能源產業‘政府搭臺、企業出題、高校作答’協同創新模式正式啟動?!鼻咚h能源局局長張栓兵說,“地方政府通過精準對接企業需求與高校資源,高校專家團隊得以深度嵌入地方產業發展鏈條,推動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希望學校選派優秀教師來沁相關部門掛職鍛煉,協助做好縣域能源產業轉型規劃和關鍵技術升級管理工作。”王 洋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