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是確保其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順利完成學業的重要前提,也是平安校園建設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東營職業學院一直將安全穩定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大力強化安全教育探索與實踐...
安全教育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是確保其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順利完成學業的重要前提,也是平安校園建設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東營職業學院一直將安全穩定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大力強化安全教育探索與實踐,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工作,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安全意識、法治意識淡薄,應對風險能力較弱的特點,多措并舉助力學生安全教育管理,創新安全教育模式,為學生安全“保駕護航”。
創新安全教育模式,夯實工作基石
學院創新安全教育教學模式,充分實現現代化、信息化、實踐化教學,多種方式助力學生安全教育:1. 注重安全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在安全教育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安全教育與德育教育深度融合,講好安全故事,以品德規范促進安全教育;2. 利用新媒體資源通過網絡開展安全教育。學校在安全教育中把握時代特點,培養學生網絡風險識別與安全意識;同時,借助網絡技術力量,構建堅強有力的網絡安全教育陣地,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工作及普法工作。利用多媒體平臺為載體,發布相關安全知識,向學生進行安全科普宣傳,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線上線下學習。3. 完善學校安全教育內容及形式。學校開設了安全教育相關課程,同步開展安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養,重視勞動教育中的安全教育,引導學生在校園勞動、勤工助學、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中,注重個人勞動安全,把勞動安全當作勞動活動的首要任務。建立安全班會制度,定期利用班會時間學習相關安全法律法規、學校的規章制度,使學生樹立自我約束意識,確保校園安全,同時對于一切不安全因素進行風險識別,提升自我風險防范能力。 4. 利用社會資源打造安全教育實踐基地。學校與東營市公安部門打造了大學生安全教育基地。每年新生入學教育時,開展大型消防演練活動。針對校園詐騙,每年和東營市金融機構聯合開展“防范非法集資宣傳進校園”活動。每年禁毒日前后,學校通過多種形式集中開展禁毒宣傳活動。通過打造具有學院特色的安全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中,強化自身安全意識和應對能力。5.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秉承安全無小事的原則,按類別做好學生心理安全教育,結合每年“5.25”心理健康月以及常規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引導學生積極、陽光地面對生活,提升溝通與合作能力,增強心理素質。
完善安全教育體系,構建平安校園
學校把安全教育貫穿學生生活的始終,實現全過程育人,推動全方位育人。1. 構建“四位一體”安全生態體系。積極構筑意識形態、國家安全、社區建設、心理健康“四位一體”安全生態體系,促進學校又快又好發展。2. 全員參與安全教育管理。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要求,落實學校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其他校領導對分管業務范圍內的安全工作負有指導責任和監管責任。各二級單位成立安全組織機構,形成分工具體、責任落實、各司其職、嚴密防范的工作體系。積極推進安全工作網格化管理。3.優化校園突發狀況應對流程。學校建立學生安全教育管理機構,定期開展學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會議,明確安全教育與管理職責,形成了安全教育管理長效機制。對校園突發狀況如校園火災、水災、食物中毒、學生傷病等問題設有專項應急預案。4. 加強校園安全監測體系建設。學校重視對安全教育團隊的理論和實踐培訓,不斷提升安全教育團隊處理突發狀況的能力,注重校園安保人員的專業能力,體能素質和安全管理經驗。同時,不斷推進智慧校園建設,運用大數據、云監控等技術,建立完善校園突發狀況監測體系,全面推動安全教育的進步。
推進文明校園建設,確保校園穩定
學校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按照領導班子好、思想品德好、師德師風好、校園文化好、校園環境好、活動陣地好的標準,扎實推進文明校園建設。開展文明單位、文明科室(教研室)、文明窗口、文明示范崗和文明校園建設先進個人評選表彰工作,促進文明校園建設。文明育人效果顯著,“中國好人”王龍飛、“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馬明濤、“山東省勞動模范”袁義志等先進事跡不斷涌現;安全教育特色不斷彰顯,獲得山東省“文明校園”、“平安校園”、“大學生征兵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獲評“全省無償獻血先進單位”“山東省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山東省青年志愿服務先進集體”等稱號。學校成為山東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山東省文化建設示范基地,平安校園建設碩果累累。(通訊員 東營職業學院 劉向梅)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