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從事工科科研工作的父母就告訴我們,清華大學是為祖國培養一代代優秀人才的地方。沒想到2020年秋天,我們在清華順利‘會師’了!”十年不長,卻足以讓兩個稚嫩的雙胞胎小朋友成長為各自能頂一...
“小時候,從事工科科研工作的父母就告訴我們,清華大學是為祖國培養一代代優秀人才的地方。沒想到2020年秋天,我們在清華順利‘會師’了!”
十年不長,卻足以讓兩個稚嫩的雙胞胎小朋友成長為各自能頂一片天的小伙子,在一方學術領域中踏實深耕;十年不短,卻沒有拖慢少年追求理想的腳步,更未磨平青年奮斗向上的銳氣與篤定。
這十年,時代的車輪向前,劉亦謙、劉亦賢這對孿生兄弟也經歷著夢想的生根發芽,命運的輾轉巧合。
一粒求知的“種子”,在童年的劉亦謙、劉亦賢心中扎根;在相互勉勵、不懈奮斗的澆灌下,厚植于兩位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博士生的學術旅途,枝繁葉茂。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一粒種子
2005年,劉亦謙、劉亦賢在清華大學校門前
“從小時候起,清華大學就成為了我們心中神圣的最高學府。”
小學一年級的暑假,父母就帶著劉亦謙和劉亦賢來到清華大學參觀,并留下了這張珍貴的合影。這趟參觀也在兩人心底種下了一顆懵懂的種子,“要到清華去”。
那正是他們九年義務教育剛剛落下第一筆的時候,不想卻伏脈千里于兄弟二人十數年后的博士生階段。
攜手前行
照片拍攝后的第十年整,2015年暑假,高二的劉亦謙“故地重游”,參加清華大學暑期學校。一家四口再次來到清華園,綠樹成蔭的主干道、仍在營業的聞馨園以及尚未落成的北館構成了兄弟二人對清華園的最初印象。
2016年,劉亦謙考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劉亦賢也考入鄭州大學材料學院。劉亦謙的開學典禮那天,弟弟劉亦賢也在親屬觀禮臺上,這是兄弟二人第一次共同聆聽來自清華的諄諄教誨。
“雖然在不同的大學上學,但由于專業相同,我們始終可以同頻交流,也擁有共同的發展目標。”本科期間,劉亦謙和劉亦賢常常交流專業學習問題,平常的聊天也經常可以變成專業研討會,不時還有作為“大同行”的父母的參與。
劉亦賢(弟弟)參與2019年河南省挑戰杯決賽答辯現場
相比于孿生兄弟的緣分,劉亦謙和劉亦賢在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上的志同道合更顯得難能可貴。“在沒有任何約定的前提下,我們兩個在入黨這件事上也是步調一致,父母單位同時收到了兩份函調,入黨的時間也在同年同月,”劉亦謙笑著說,“這便是孿生的默契吧。”
疫情前校園開放時,兄弟二人多次一同游歷清華園,尚未入讀清華大學的劉亦賢已經在哥哥的帶領下吃遍了學校的食堂。這些所見所聞都更加堅定了劉亦賢來到清華園深造的目標。
在學校時,劉亦賢也經常會在手機上播放清華園延時攝影視頻《時光機》,最后學長久久凝視二校門的場景讓他難以忘懷,他說他看到了清華工科生的浪漫與清華帶給每一位學子深深的歸屬感。
隨著年級的增長,他們也開始各自選擇研究方向和進行科研學習的課題組,也趁假期互相參觀過對方所在的實驗室,互相了解了不少小領域之外的研究。他們還一起探討未來的深造方案和職業規劃。本科的前三年,他們都為此努力奮斗。
會師清華
2022年,劉亦謙、劉亦賢在清華大學
2019年春天到秋天是清華大學的推免季。從3月起,劉亦謙就根據自己對學院及老師研究方向的了解,幫助劉亦賢備戰清華的考核。
大三期間,劉亦賢每天白天主攻課程學習和學科競賽,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就一遍遍打磨自己的申請材料、研究導師的科研方向、準備面試的考察內容。7 月份,在參加材料學院夏令營時也趁空閑時間,一個人在六教復習專業課。他自己回想起來這段忙碌的日子,雖然休息時間少一些,但也樂在其中。
最終,劉亦賢成功取得免試推研資格并保送到加工方向攻讀博士研究生。“2020年秋天,我們在清華順利‘會師’。”
繼續前行
如今,博士二年級的劉亦賢已經從“旁觀者”變為了“親歷者”,“對于很多事情也從聽人說轉變成了自己親身感受——既能在院館里感受到肅穆莊嚴的學術氛圍,也能在照瀾院體會到柴米油鹽的煙火氣息,還有更加別開生面的團體活動、簡潔高效的辦事流程、團結和睦的師門關系。”
“進入清華園以來,我們都有幸遇到了身邊優秀的同輩,聽到了大師們傳道受業解惑,共同經歷了110周年校慶,深刻感受到了清華校友深深的凝聚力與歸屬感,以及融入血液的家國情懷。”
劉亦謙和劉亦賢雖然從不同的起點出發,但最終匯聚到了同一條跑道。讀博期間,劉亦謙師從林元華教授,探索科技前沿,在無鉛儲能介電材料的實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 Advanced Materials,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和 Science 等期刊上。劉亦賢跟隨熊守美老師,面向重大需求和工程實踐,致力于從事高導熱壓鑄鋁合金的設計與組織性能關聯研究。
劉亦謙(哥哥)正在進行實驗
在我們向前走的同時,學院也在不斷發展。劉亦謙作為在清華園的“老人”,深刻體會到材料學院在本科教學方面的逐步調整、黨建和學生工作水平的持續加強,也見證了學院科研實力上的巨大進步,在不少領域領跑國際同行。
“學院對博士生的培養考核方案也始終與時俱進、接軌國際,幾年間就完成了從培養方案到畢業指標的全方位變化。”劉亦謙說道。
未來,劉亦謙和劉亦賢將繼續向著理想穩步前行,在青春賽道上演繹新的精彩。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