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合成生物的目的就是希望用科技替代破壞。
石油進口依存度高達73%,能源安全如何保障?抗生素、農藥、塑料進入食物鏈,還有安全的食品嗎?全球抑郁癥和焦慮癥急劇上升,解決方案在哪里?……“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問題,其實都可以用合成生物的知識來解決。”7月11日,新京報小記者們走進華熙生物合成生物科學館,跟隨著講解員的解說,共同推開“細胞工廠”的科學大門。
7月11日,新京報小記者們走進華熙生物合成生物科學館。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探秘“細胞工廠”
“葡萄放的時間長了就變成了葡萄酒,豬肉發酵后就成了火腿——這些都是自然發酵的產物,也就是第一代生物科技。”進入合成生物科學館,小記者們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了解生物科技。講解員告訴小記者,第二代生物技術是定向發酵,即找到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將自然資源定向轉化為人們需要的產品;第三代生物技術是合成生物技術,通過設計改造微生物定向發酵,讓“細胞工廠”產出人類所需要的各種東西。
“隨著人口爆炸和三次工業革命,人們的生活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同時,地球也面臨了資源能源短缺、環境污染、自然災害頻發、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危機。如何讓自然資源可持續地為人類服務呢?答案或許就在合成生物技術。”講解員說道。
小記者們通過VR體驗走進“細胞工廠”。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講解員帶領小記者們來到一座“細胞工廠”的模型前。這座“細胞工廠”首先需要種植玉米、小麥等高產農作物作為發酵的原料。科學家會對底盤細胞進行基因設計和改造,再將改造后的菌種通過中試車間進行生產驗證,最終進入到生產車間。菌種在合適的溫度和PH值環境下經過充分發酵,最終得到人們想要的物質。
了解了神奇的“細胞工廠”,小記者們不禁為生物技術的強大力量而感嘆。
講解員又帶小記者們來到另一座“細胞工廠”前。“這是對于未來細胞工廠的想象。未來,我們不需要種植糧食作為原料,只需要收集空氣中的氮氣和二氧化碳,就可以拿來合成我們需要的物質。”
“當細胞工廠普及后,人們不需要再去挖燕子窩就可以得到燕窩酸,不需要再去種植紅景天就可以得到紅景天苷,不需要再去開采石油就可以得到能量物質。發展合成生物技術的目的就是希望用科技替代破壞。”講解員告訴小記者。
小記者對話生物博士,暢想生物技術的未來應用
“大家可以暢想一下,未來你們想用合成生物技術生產一些什么東西?”參觀完畢后,華熙生物研發人員趙春華博士向小記者們提出了問題。
“我想做一種草莓味的香蕉。把草莓的基因接到香蕉上,然后就有了外觀上是香蕉,吃起來是草莓味道的水果。”一位小記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那可能你需要首先找到草莓的味道是從哪來的,找到它所對應的基因,再放到香蕉里。可行。”趙春華肯定道。
“我想生產那些已經滅絕的動物,讓它們回到大自然。可以找到那些已經滅絕動物的骨頭化石,比如猛犸象,用儀器提取出它們的基因。”又一名小記者說道。
“這其實在實驗室階段已經有一些研究。相關科學家已經發現猛犸象和亞洲象的基因最相似,也有科學家提出,想嘗試在亞洲象的體內生出一個猛犸象。以目前的技術來說,還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還原,但是也許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可以做到。”趙春華點評道。
參觀完畢后,小記者們采訪華熙生物研發人員趙春華博士。新京報記者徐彥琳 攝
趙春華告訴小記者們,合成生物技術如果被濫用可能會帶來一些倫理層面的問題。“比如克隆人的研究是被嚴格禁止的。至于動植物方面的,比如剛才提到復活猛犸象,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在遠古時代,猛犸象有它的生態地位,有它的天敵和食物,但是現在的自然環境中已經不具備這樣的生態系統。所以對于這方面的研究都是比較謹慎的,只能停留在實驗室的研究階段。也許這個問題在未來大家會形成共識,人類更加明白研究的邊界在哪里。”
史家實驗小學學生于子悅表示,合成生物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它可以通過DNA的編輯合成制作新的生物,太有意思了!”于子悅告訴記者,雖然在校內還沒有學到生物這門學科,但是自己平時在課外了解了很多生物方面的知識,還制作過細胞的模型。
府學小學學生屈婉彤告訴記者,她曾經通過科普書了解過美國復活恐龍的故事。“所以今天在看到雜交物種的時候,一下就想到了其中是不是存在很大的危險。”
“小記者們的想法天馬行空。”趙春華表示,“我們作為企業平時主要關注那些商業化的產品。而今天的探討對他們未來在生物學領域的興趣發展可能會有一些啟發作用,不一定非要拘泥于那些一定能夠成功的研究。可能等他們長大后,今天的這些想法都能變成現實。”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