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以積極心理學為內核的公益實踐,正用科學方法與人文溫度,在這片土壤中搭建起一座心靈橋梁,讓“幸福可觸摸”成為現實。
“今天校長跟我說:‘最近天氣太熱,記得多喝綠豆湯降暑哦’;在食堂吃飯時同學悄悄給我夾了雞腿;課間聊天時朋友認真傾聽我的每句話”——貴州畢節一所小學的孩子們最近收集了不少這樣的溫暖瞬間。在“民盟燭光行動——新東方兒童心理健康關愛公益項目”的引導下,學生們正在用記錄每日“三件好事”的方式,培養發現幸福的能力。
從七星關區的搬遷學校到大方縣山坳里的長石小學,3場骨干教師培訓、22場教師團輔、3000余人次的現場參與,該項目讓積極心理學的種子在兒童與鄉村教師的心靈土壤中悄然萌芽。
當孩子們通過記錄“三件好事”學會發現美好,當教師們在贊美他人的實踐中重拾教育熱情,這場以積極心理學為內核的公益實踐,正用科學方法與人文溫度,在這片土壤中搭建起一座心靈橋梁,讓“幸福可觸摸”成為現實。
當積極心理學遇見鄉村教育
“我也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和你們一樣感同身受。”2024年9月,畢節八中新改造的“幸福空間”里,孩子們正在上第一堂“積極情緒”示范課時,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出現在課堂上。面對孩子們驚喜的目光,他分享了自己在農村的成長經歷,并提了三點希冀:保持積極心態、勤勞做事、養成不怕苦的品格。
這堂特別的課程背后,是新東方在鄉村兒童心理健康公益領域的持續深耕。2023年4月,新東方聯合專業機構在甘肅發起“知更鳥——新東方鄉村兒童心理關愛項目”,以教師培訓為核心,助力當地培養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力量。為了將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輸送到更多地區,2024年7月,新東方與民盟中央合作,在貴州省畢節市發起“民盟燭光行動——新東方兒童心理健康關愛公益項目”,新東方投入150萬元,依托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的專業支持,引入“幸福學校”項目模式,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框架,為師生們創造一個更加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
俞敏洪為畢節學生作分享。受訪者供圖
“民盟燭光行動——新東方兒童心理健康關愛公益項目”以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團隊的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通過“積極自我、積極情緒、積極關系、積極意義、積極投入、積極成就”六大模塊,引導師生進行“心理資本儲備”,提升師生的心理韌性與積極心理品質,培養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這是一個為期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公益計劃,深度結合了畢節獨特的地域文化、教育現狀與師生需求,通過“線上+線下”的專業積極心理課程、團輔踐行活動和校園活動,將積極教育進行系統地滲透和融合,希望助力畢節市培養幸福學生、成就幸福教師、建設幸福學校,構建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生態系統。
教師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者,是該項目的重要參與群體。項目組為學校骨干教師定制了“階梯式成長計劃”:從基礎的心理課設計與授課技巧,到進階的團體輔導活動組織,再到專業的心理咨詢與危機干預培訓,構建起一套可持續、可復制的積極教育模式,培育本土專業人才隊伍,形成區域積極教育生態。
“心理團輔需要一對一地直接溝通、直接反饋,我們希望做深一點、細一點,關注到每個參與者的成長與變化。”新東方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李晶瑤說道。為了保證實施效果,項目組選擇了“小而精”模式,經過遴選,最終確定了10所學校加入項目,每校平均覆蓋到150位教師,希望經過三年系統培養,讓老師具備自我生長、自我賦能的內生力。
從學會贊美到傳遞幸福
“以前不好意思夸同事,現在終于學會大大方方給別人‘點贊’了。”當地一位老師翻開手機,屏幕上是她剛剛編輯好的對一位同事的贊美,并匿名發進項目組的郵箱。
這已經是她連續20多天向項目組投遞“贊美盲盒”。雖然官方組織的活動已經結束了,這位曾在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師,如今仍然在主動、持續地制作“贊美盲盒”,堅持每天挖掘一位同事的閃光點。項目組的工作人員并沒有打斷她,而是欣喜地收集和記錄下來,并專門結集成冊,他們覺得,這樣的善意值得被收藏。
“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是有缺點的,但從積極角度看,這些缺點可能正是這個人的優點,比如愛拖延的背后是高要求、追求完美。”為幫助老師訓練正向看問題的思維和方法,進而構建積極自我和積極關系,項目組設計了“贊美盲盒”游戲,讓老師們匿名發郵件,寫下對同事的贊美和感謝,并把這些文字匯總,分享給學校全體老師。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項目經理郭和穎也會經常和當地的老師們聊一聊,“教師是教育中的核心角色,然而,他們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負擔、常常超負荷工作,容易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這也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項目自去年7月1日啟動以來,已在線下開展了3場骨干教師培訓、22場教師團輔,參與教師數超過3000人次。在2024年秋季學期的“積極情緒”模塊學習中,90%的教師參與了“21天記錄三件好事”的心理學踐行活動,超半數完成全程的“打卡挑戰”。
“家長會很開心,全班就只有5個學生家長未到,還有兩名家長自愿擔任家委。”
“和恩師聊了很多,感覺自己又長大了許多。”
“好多心里話終于找到愿意傾聽的好朋友了。”
“在許老師的幫助下,我們班的合唱隊形排好了,雖然唱得不是很好,但是學生站得很整齊。”……
這些生活碎片來自當地一位老師的“21天三件好事珍藏紀念冊”。最開始,她還只是每天記錄3件,慢慢地,變成4件,到了后面,她一口氣寫下7件,文字越寫越長、開始附上插圖,并配上兩個省略號,“寫不完,根本寫不完”。
項目組細心做了精美的排版和裝飾,并為每位老師都整理了這樣一份打卡紀念冊。
雖然打卡活動已經結束很久,“發現好事”和“贊美他人”成了老師們的習慣。“每天晚飯后,我都會回想這一天中經歷的好事。我學會了靜下心來尋找生活中的美好,嘗試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工作和實踐中的不如意,然后繼續前行。”另一位老師對記者說道。她的記錄是堅持“三件好事”打卡208天、贊美打卡68天。
改變從教師中間逐步蔓延到校園每個角落。一位參與項目的校長注意到,老師們不僅會跟師生表達善意和贊美,還會跟校園內的保安、保潔等工作人員表達贊美,整個校園氛圍不一樣了。
校長們自身的變化同樣顯著。讓項目組頗為意外的是,一位校長受到啟發,在自己的校園里“迭代創新”,在項目組“消極情緒處理器”創意的啟發下,設計了“幸福銀行”,把學生們做的好事兌換成積分,存入“銀行”,積累到一定數量可兌換橡皮、筆記本等小獎品……如今“銀行存折”已成為學生最珍視的物品。
“漣漪效應”從課堂傳遞到家庭
“我最初接觸這個項目,是北大汪冰博士講授的《積極關系》和清華劉家杰老師講授的《積極成就》。聽課的時候我就在想,這不就是我們一直倡導的賞識教育、鼓勵教育嗎?但過往似乎又少了些心理學專業理論指導,更聚焦在教學層面。”畢節當地一位參與項目的教師回憶起去年秋天那幾次改變她教育認知的課程時頗為激動,在《積極關系》《積極成就》課堂上,這些長期身處教育一線的教師們,第一次系統接觸到“積極教育”的核心理念。
“積極教育關注的是所有人,積極陽光的人多了,抑郁的人不就少了嗎?幸福的家庭不就多了嗎?”這位老師表達了對積極教育內核的認同。在后續課程中,清華王阿芹老師帶領大家學習贊美身邊的人,而劉家杰老師播放的“大腦神經元通過一次次嘗試產生聯結”的科普視頻,更讓在場教師深受觸動——畫面中擬人化的神經元如同兩只小手不斷嘗試牽手,讓老師們直觀理解了積極實踐對心理成長的意義。
“我開始不那么急著要求我的孩子、我的學生要如何優秀要考多好,我試著每天給學生、給孩子一張獎勵貼或說一句鼓勵贊賞的話,嘗試每次課都給孩子們一些鼓勵,我發現家庭關系、師生關系更和諧了,孩子們的學業成績也不差。”這位老師告訴記者。
為了讓老師系統掌握積極教育的方法,并快速應用到心理健康課堂中,項目組搭建了“腳手架式”支持體系,為不同學齡段孩子設計了差異化的課程模塊,甚至詳細到課件的逐字稿,并配備了相應的音頻和視頻。
“原來一年級的孩子也能理解‘積極情緒’。”一位小學班主任老師還記得第一次給一、二年級學生上心理健康課時的忐忑。她按照項目組提供的逐字稿課件,引導學生認識憤怒情緒,沒想到,學生的表現出乎意料,孩子們不僅能描述出“生氣時像肚子里有團火”,還分享了“媽媽答應帶我出去玩卻失約”的委屈。
2024年年底,項目組到各個學校去,帶著學生們一起開展記錄每日“三件好事”的校園活動。學生們在卡片上寫下“上數學課時,我主動回答了問題,還答對了,我心中開心極了”“我的同桌對我很好,每次有東西吃她就會給我,真的很開心” ……
學生記錄每日“三件好事”。受訪者供圖
“哈哈,現在每天開心的事又多了一個,就是看孩子們的三件好事,他們真的太可愛啦!”一位老師說,近一年來,自己的幸福感確實提升了許多,并且發現自己的學生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們在課堂上的微笑變多了,喜歡主動做出好的行為,也希望得到老師的贊賞。”
更深遠的影響發生在家庭層面。項目組也邀請了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專家給項目學校的家長開展了一場題為《如何幫助孩子保持積極情緒》的家長課,家長們也參與到三件好事打卡踐行、幸福班級建設中。
“可以讓老師們建立起一些目標和意義感。老師幸福了,學生會更幸福;學生幸福了,家庭也會更幸福。”李晶瑤說道,這是項目組在設計課程體系時的初衷。
在心靈土壤里播種希望
“改變都是困難和痛苦的,但是只有改變,才會有機會收獲真正的幸福。”據悉,在項目開展前期,項目組面向學校四年級學生和全校老師進行了心理測量,三年后,當這些孩子小學畢業時,會再做一次心理測量,從量表的角度觀測孩子們的變化。
“實際上,心理項目是很難看到量化成效的。這個過程中,我們是觀察者,也是記錄者。”李晶瑤說道。
在項目實施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們看到,一些學校從最開始有一些顧慮,到愿意分享學校的數據變化、愿意分享他們的難處和訴求;有的校長在看到積極心理學帶來的變化后,哪怕自己調到另一所學校后,仍在去推廣這些教育方法;一位老師除了在自己的教學中運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外,還試圖把一些實踐活動轉換為親子活動,幫助家長學習用積極的視角和方式去幫助孩子成長,全面改善家庭關系……“到現在,十所項目學校就好像一個大的幸福聯盟,一個大家庭。”郭和穎補充道。
如今,項目組正在整理教師們的打卡紀念冊。這些碎片式的記錄,構成了項目最珍貴的 “成效數據”——教師職業認同感提升、學生心理韌性增強、家長教育方式改善,雖然難以用精確的數字來衡量,卻能從師生的眼神中感知。
李晶瑤告訴記者,項目的終極目標,是助力畢節培育本土的積極教育生態,讓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從“外部輸入”變為“內在生長”。“正是因為有這些正面的反饋,我們覺得這件事是有意義的,是一個很微小、但有益的補充。”
“最終在三年項目結束后,項目校的教育生態會是什么樣子?這三年又會怎樣影響到師生們未來三十年的人生?對這些,我們都很期待。”李晶瑤說。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