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市中小學通過合理安排體育活動空間、挖掘校內場地資源、用好校外體育場地等舉措,不斷優化體育場館資源供給,推動中小學體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育體鑄魂 滬師風采】
編者按:
作為全國教育綜合改革先行區,上海自2012年率先啟動“高中體育專項化”改革試點以來,逐步構建起“小學興趣化、初中多樣化、高中專項化”體育課程體系。最新出臺的《深化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從課程、賽事、場地、師資、保障等9個方面發力,為青少年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為展現上海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創新實踐與育人成效,生動詮釋新時代上海教師群體的專業風采與教育智慧,光明網推出“育體鑄魂 滬師風采”系列報道。報道將通過案例剖析與名師講述等,解碼上海體育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
教學樓之下藏籃球館,防空洞內練冰壺擊劍,攀巖墻直上教學樓頂……近年來,上海市中小學通過合理安排體育活動空間、挖掘校內場地資源、用好校外體育場地等舉措,不斷優化體育場館資源供給,推動中小學體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從“上天入地”建設場地到充分利用“角角落落”,從建設“15分鐘運動圈”到擴大“青少年健身公益開放日”范圍,一場關于校園體育空間的“精耕細作”正在申城校園落地生根,為破解城區學校體育場地不足難題提供“上海方案”。
科學規劃空間,優先保障體育教學
確保學生充足的體育活動時間,需要科學統籌課程安排和場地使用。為合理安排體育活動空間,上海中小學按照體育課優先排課的原則,因校制宜,精心規劃校內外體育場地使用安排,確保每天綜合體育活動2小時要求落實到位。
在控江二村小學的排課表上,體育課總是被優先安排。這所擁有兩個校區的學校,低年級教學區的室外場地較小,而體育特色課程足球課和龍獅課對場地面積需求較大。為保證學生活動空間,學校在排課時采用體育課優先排課、體育特色課錯位排課原則,在空間和時間上給予“雙保險”。在中高年級教學區,學校將操場平行上課的班級數控制在6個以內,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進行運動和練習。
上海民辦永昌學校的學生在參加九子比賽
在黃浦區,上海民辦永昌學校將“九子游戲”納入體育課程教學,并把附近的“九子公園”變成了體育課堂的延伸。跳房子、抽陀螺等傳統弄堂游戲在這里煥發新生。專業的活動場地,不僅擴大了孩子們的活動空間,更讓孩子們從校內走到了校外,新“九子”的內容也在得到不斷地拓展和推廣。
目前,上海已建立體育課優先排課的原則,要求各校因校制宜,精心規劃校內外體育場地使用安排。晨跑、午間活動、課后服務……科學的時空調配,讓體育活動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每個環節。
創新挖掘資源,小場地做出大文章
上海作為超大城市,土地資源緊張,許多中心城區學校面臨體育場地不足的難題。如何破解這一瓶頸?上海給出的答案是:向空間要效益,以創新拓資源。
上海市光明中學的學生在上空手道專項課
百年名校上海市光明中學,學校因地制宜對室內場地進行了一系列完善和改造:打造了空手道專項課道場,會議室和普通教室變身為現代化的健身房和體能教室,地下空間新建了乒乓球房……通過“上天入地”的場地設施建設,該校在小場地上做出了“大文章”。
上海流行一句俗語,叫“螺螄殼里做道場”,形容利用狹窄的場地、簡陋的條件做成精妙復雜的事情。在空間利用上,上海師范大學附屬盧灣實驗小學可謂把“螺螄殼里做道場”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
在周一下午的最后一節課,在聽到上課鈴聲后,上海師范大學附屬盧灣實驗小學的操場瞬間化作活力的海洋。二十個班級的學生如溪流般匯入不同運動區域:跑道上你追我趕,下沉廣場沙包飛舞,籃球館里傳球聲清脆,連“麗園長廊”的走道都跳躍著體能訓練的身影。全校800名師生在3150平方米的運動場與“上天入地”拓展的空間中有序活動。
這樣的創新實踐遍布申城,上海正用“上天入地”“立體擴容”等巧思,書寫著小場地也有“大作為”的生動篇章。
校社聯動共享,構建“15分鐘運動圈”
學校體育場地有限,如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運動需求?近年來,上海各中小學積極與附近體校、公共體育場館建立共享機制,建設“15分鐘運動圈”,聯動開發專業場館特色課程,探索錯峰利用公共交通等資源解決交通接駁問題。黃浦區還積極打造“樂動黃浦·10分鐘學生運動圈”,并發布樂動課堂地圖、樂動親子地圖、樂動無憂地圖等,為學生開展體育活動保駕護航。
金山區的中小學體育場館共享地圖令人眼前一亮:朱涇小學排球館、金山小學射箭館、亭新中學曲棍球球場、海棠小學網球場、教院附中橋牌館……這些專業體育場館不僅服務本校特色體育項目發展,更可供全區學校和學生使用共享。
“相聚東體、相約玉蘭橋”游泳主題《開學第一課》
在浦東新區,游泳特色學校上海市白玉蘭小學與東方體育中心不僅攜手舉辦了“相聚東體、相約玉蘭橋”游泳主題《開學第一課》,還共同打造“青少年為奧運爭光”項目選拔機制,每個學生每周在專業教練團隊的指導下進行訓練,為國家培養儲備優秀游泳人才。
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浦東新世界實驗小學與周邊社會體育場館建立深度合作,構建“校內課程+校外資源”的協同育人體系。在冰雪運動上,學校與三林體育中心達成長期合作,將滑冰納入課后服務核心內容。在游泳教育上,學校面向四年級學生,與東方體育中心游泳館合作開展專項培訓。
在普陀區,為讓學子在體育學習中盡情揮灑活力,真如文英中心小學深度整合多元資源,以“館校協同”的模式開拓體育學習場域新境。學校與咫尺之遙的真如體育場建立深度合作,將足球、羽毛球等校本課程延伸至專業場館,每年兩次的校運會更將競技運動拓展至社區空間。以此為范式,學校構建起“無邊界體育運動共同體”。
此外,自2023年起,上海將每年9月第三周的星期六設為“青少年健身公益開放日”,倡導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價向中小學生開放。活動當天,上海市16個區積極響應,倡導區域內學校與社會體育場館向學生開放。當前,越來越多的機構加入其中,更好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光明網記者張曉榮 邱曉琴)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