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父母過高的期望和投入,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遇言姐
本月初,一名中國留學生在曼哈頓東村地鐵L線第一大道站臥軌身亡,年僅18歲。
據悉,該名學生在紐約大學就讀一年級。這是紐大今年發生的第二起中國留學生自殺事件。
在此之前,今年5月,一名醫學系放射科的中國女生安德里亞·劉在宿舍自縊身亡,年僅26歲。
▲由于自殺頻發,2012年,紐約大學在圖書館加裝了保護欄
這早已不是留學生自殺案例首次登上新聞了。事實上,近年來,出國求學人口數量日趨攀升,年紀日趨低齡,留學生的心理問題卻一直未能引起重視。
去年年底,康奈爾大學材料工程專業四年級學生田苗秀在考試周期間被發現于公寓內死亡,年僅21歲。田苗秀在離世前曾發電郵給同學,對無法完成期末項目表示抱歉。
▲來自成都7中的田同學是位名副其實的學霸,不僅在中國首屆高中生美式辯論賽中進入西南賽區16強,還在中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獲得全國三等獎
去年10月,在美國猶他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的唐曉琳自金門大橋躍下身亡。自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畢業后留學美國的唐曉琳,課題是難度極高的RNA病毒方向。失聯前,她曾透露過自己壓力巨大,有投河的念頭。
去年2月,在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劉薇薇在宿舍自殺身亡,年僅20歲。曾就讀于佛山第一高中的薇薇喜歡彈琴和唱歌,是名和關雎爾一樣的乖乖女;就在去世前,還通過視頻恭祝爺爺奶奶“元宵節快樂”。
▲薇薇在臉書上留下的最后一條信息中,感謝母親的陪伴和照顧
再往前數。
2016年11月,多倫多大學生物醫學毒理專業的中國留學生楊志輝,在距離畢業僅剩4個月時自殺身亡。楊志輝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學生,GPA高達3.96,曾獲得7項獎學金和表彰。
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學MBA班陸姓中國留學生疑因課業壓力,在寒冬中跳入結冰的密西根湖,年僅28歲,遺下的書桌前還貼著“堅持奮斗、決不放棄”的標語。
▲芝大MBA是全球最頂尖的商學院之一
縱然是少數現象,這份名校留學生自殺不完全名單仍然令人心底生寒。
對此,紐約大學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表示,華裔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高,學生普遍感到壓力比較大,再加上文化差異、環境不適,會產生消極情緒,若沒有及時排解,很可能造成心理疾病。
根據國家教育部的統計,2016年,我國自費出國留學人員達50萬。其中,33萬留學生流入美國。然而,在孩子們苦讀托福、SAT 、GRE,家長們花費重金的同時,大家對于心理建設的關注度極為不足。
在谷歌中搜索“留學生自殺”,跳出的是一篇又一篇讓人心驚的報道,每一樁悲劇的背后都有一位身處絕望而不為人知的年輕人。
留學風光背后的艱辛
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懂
這樣的,死了就死了。可惜了他的父母,白養活了。
自殺這種人就是自私,對父母太不負責任。
進了名校還自殺,叫學渣情何以堪。
這是在多倫多大學田同學過世的新聞下,新浪網上貼出的評論。刺耳的“loser”聲指責下,沒有人關心當事人經歷了什么。
近年來,留學群體一直被媒體黑化為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的富二代、官二代。留學生出事后,國內網民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同情,而是懷疑和嘲諷。
事實上,大部分留學生不過出身小康家庭,在昂貴的費用支出和巨大的課業壓力背后,留學群體背后的艱辛,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體會。
據耶魯大學研究人員2013年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耶魯學習的中國留學生中,45%的人有抑郁癥狀,29%的人有焦慮癥狀,遠高于美國大學生整體抑郁癥和焦慮癥比例的13%。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國學校在內的高校調查也收到了類似的反饋。
田同學過世后,多倫多大學中國學生會副主席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同學中有一半的人都感到抑郁孤單。
大多數同學在大學一年級都會出現心理問題,有些人能夠在適應環境后漸漸好轉,有些人則直到三、四年級都還存在障礙。
成績好的學生更易焦慮及抑郁,因為他們對自己要求很高,給予自己很大壓力。此外,來自家長的期待和供給也是另一項不可承受之重。
遇到事情我不會跟父母說,說了他們也不懂。
爸媽說別人都有獎學金,或者打工掙學費,但我讀的專業根本不提供獎學金,功課能跟上已是不易,更不可能有時間打工。
我剛想和我媽說:‘如果我一事無成,灰溜溜地跑回國,怎么辦。’她就發來微信:‘寶貝你真棒,街坊鄰居都羨慕我培養出讀藤校的孩子。’
每次視頻,父母說的都是‘好好學習,不要想家,你是我們的驕傲’之類的話,我實在沒法跟他們傾訴實情。
由于代際溝壑和環境隔閡,留學生極少向家中吐露自己的難處,家長們也覺察不到孩子的心理問題。
劉薇薇自殺前3天,曾和家中視頻3小時,其母并沒有發覺任何反常跡象。疑似陷入感情糾葛的她沒有告訴母親的是,自己早就去意已決,以至于“定了一個這么長的時間”以確保自己不會被搶救回來。
唐曉琳失聯前不久,曾與父親有過一次4分鐘的通話,極少主動要錢的女兒請求匯來1萬美元。唐曉琳沒有告訴父親的是,她正處于重度抑郁,讀博讀到第7個年頭,人已經是臨近崩潰。
多少個夜晚輾轉難眠,卻不知能打電話給誰。
在人事交往中倉皇茫然,年紀漸長卻沒有時間投入個人生活,經濟和精力投入巨大,日漸捉襟見肘,既難以向思維不在同一維度的父母訴苦,手頭還有日復一日的功課步步緊逼,以至于日漸壓抑、沉默寡言,由此惡性循環,直到抑郁爆發。
而這些學生的家長、親友對此往往毫不知情,仍然沉浸在“我家孩子很優秀,我家孩子很出息,我家孩子讀名校”的夸耀中。
那句說不出口的“我需要幫助”
由于文化沖擊、語言障礙、學習挑戰、社交困難等問題,出現失眠、焦慮、恐懼、絕望等癥狀的留學生不在少數。
去年年底,《紐約時報》刊登文章《那些在美國大學里痛苦掙扎的中國留學生》。
作者高雨莘自述自己在哈佛博士班就讀的最后一年時,抑郁癥突然來襲。
盡管來美已經8年,在學校感受到的孤立無援、第二語言閱讀的沉重負荷、與國內親人之間的緊張關系,這些冰凍三尺的問題一朝爆發,令高雨莘陷入崩潰的邊緣。
留學生的壓力源頭可歸納為3個方面。
01
學業壓力
從“以結果為導向”的填鴨式教育中解放出來的中國學生,很快會意識到“以申辯為導向”的放羊式教育只有更難。
美國大學的課程每周quiz、exam、presentation不斷,更時時組織team work,逼迫著學生一口氣不能松地血戰無數個日日夜夜。
猶記十幾年前出國讀書的我通宵做功課,邊打字邊哭。上課聽不懂,心臟怦怦跳,跑到廁所把早飯都吐了,老師和同學卻不會因為你是外國學生而格外開恩。
我曾經因為請求考試時間延時半個小時而被教授以“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而拒絕,也曾因為搞錯了任務被同組同學斥責“不懂為什么不問”,問題是,彼時的我一頭懵懂,根本不知從何問起。
比起北美的學生,中國留學生從小沒有受過大量閱讀和學術寫作的訓練。我在學委會做秘書期間,每年都會接待大量因“學術不端”而受到處罰的學生,其中,中國留學生不在少數。
尤其是高中畢業出國留學的孩子,往往因為不熟悉論文規范、作業規則,而踏入“剽竊”、“作弊”的雷區,輕則記過處分,重則被判退學,令物傷其類的我十分遺憾。
網絡上散播著“留學黨旅游、開趴、代購”的流言,真相是,在截然不同的教育體系中掙扎求生并不容易。
這些困難亦無法向千里之外的家人傾訴,一來不知道從何說起,二來也沒人幫得上忙。
▲美國大學期末考試周期間,圖書館內通宵達旦復習的學生
02
語言壓力
《紐約時報》的發文中提到,由于語言和文化上的問題,中國留學生很難與導師建立富有成效的關系。
很多留學生表示自己難以取得導師的信任。有些人擔心,語言障礙可能會令導師懷疑他們的智力;還有些人承認自己晚上睡不著覺,老是想著溝通中的失誤,比如一次不愉快的談話,或給導師發了一封措辭不當的郵件。
就像“藍白紅三部曲”中的《白》里面寫的,當一個人身處異國他鄉,很容易失去某種控制力,再聰明的人也會突然顯得愚笨遲鈍。對此,曾經身為留學生的我,也深有體會。
與同文同種的人聊天,你能迅速判斷出他的背景喜好。但在國外,這種洞察力不復存在。你搞不懂對方的潛臺詞,也不知如何討好他們,更會犯下各種低級錯誤,這著實令人挫敗。
工作多年后,我又遇到大學同學,聊了一會兒后她驚訝地說:“原來你很健談而且幽默嘛,為什么上學時你總是不發言,我們都在背后議論你很古怪。”
天知道我一直都是我,只是以前的交流總像隔靴搔癢、力不從心——英文能力有限,文化差異,遇到問題也不知道如何求助、向誰求助。
盡管許多文獻都建議大家接受學校提供的專業輔導,但事實并不如人意。在有“自殺大學”盛名的滑鐵盧大學,心理咨詢的排隊等待期長達6個月,而耶魯大學中真正接受過咨詢服務的學生只有4%。
更糟糕的是,在語言障礙的困擾下,人也因此變得萎靡不振、渾渾噩噩、愈發封閉,干脆棄療,為抑郁癥的發生提供了溫床。
03
經濟壓力
雖然媒體一直熱炒留學富二代,但事實上,大多數留學生還是出生于普通家庭,住不起學校宿舍,為了便宜幾十刀的租金一次次搬家;吃不起頓頓餐館,學習到半夜回家還要自己做飯。
一年數萬美元的開銷不是小數,半途而廢的代價幾乎不可想象。更別說有些家庭傾盡積蓄,甚至賣掉房子送孩子出國讀書。
在得知全家的財力都集在自己身上時,但凡有良知的孩子都無法無動于衷。求學成了一場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之戰。
與高昂的留學費用形成對比的是,根據智庫2017年發布的報告,超8成的海歸月薪低于1500美元。這個數字,僅略高于國內高校畢業生。
《澎湃新聞》在采訪一名芝加哥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時,對方表達了一種普遍的情緒。
她說:“我一直在想,自己學業成績是否配得上工薪階層父母付出的金錢,我以后能找個什么樣的工作。”
這種壓力讓她比高考時更加焦慮,卻又無以訴說。
上周,我接待了一個欲送讀中學的兒子出國念書的朋友。聽聞朋友對孩子的一通夸耀后,我直截了當地告訴他:
“第一,我不建議將三觀尚未成型的孩子送離父母;
第二,你必須降低自我預期,必要時坦誠接受止損;
第三,絕對不要在人前炫耀,這會讓孩子和你離心。”
許多留學生都跟我談起過自己強烈的焦慮、失落,與不安。在此,我想跟家長們再次強調:
“與其告訴孩子‘我為你驕傲’,不如問問孩子‘你開不開心’,與其每次通話時大打雞血,不如多聽聽孩子想說什么。”
出門在外,求學不易,不要讓父母過高的期望和投入,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