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是我國著名水稻栽培專家,他潛心問"稻"四十八載,由他研創的水稻輕簡化栽培、機械化栽培、精確化栽培等技術成果獲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在豐富發展我國作物...
揚州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是我國著名水稻栽培專家,他潛心問"稻"四十八載,由他研創的水稻輕簡化栽培、機械化栽培、精確化栽培等技術成果獲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在豐富發展我國作物栽培耕作理論體系的同時,更讓億萬農民腰板"直起來"、"中國飯碗"滿起來,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卓越貢獻。9月10日,張洪程院士榮獲2023年全國“最美教師”稱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張洪程院士近半個世紀的稻香傳奇故事。
張洪程:守護大國“糧袋子”↓(視頻)
改變“彎腰栽秧”歷史
張洪程說:“我生于農村,長在農村,當過農民,經歷過農產品短缺的時代,自從我從事農業教育與科研以來,就把怎么讓農民種地更加輕松,讓人們吃得飽、吃得好和吃得健康作為自己的人生使命。”
“這個群體屬于長穗期生長不足,沒有及時補施穗肥,擱田過重......”上午8:30分,36攝氏度高溫,在揚州大學水稻試驗田,張洪程給學生在田間指導。
每年七八月份,是水稻生長的重要時期。作為全國著名水稻栽培專家、江蘇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72歲的張洪程頂著酷暑奔波在全省40多個示范基地、20多個水稻主產縣(市、區),為農民看苗診斷。回到學校,又忙不迭地對學生進行田間指導。
揚州大學博士研究生王銳說:“他就是把水稻當作自己真正的寶貝一樣,早上出差之前,甚至晚上出差之后,都會來我們學校的田里走一走。”
1972年,張洪程進入江蘇農學院學習,從此,他的人生就與“天下糧倉”緊緊連在了一起。他畢業留校任教。第一個研究課題就是農業的輕簡化。農業輕簡化的背后卻是復雜的科研創新過程。田耕的次數多,能不能少一點?他著手研究水稻的“少免耕”技術;栽秧非常辛苦,能不能不栽?他又開始研究水稻的拋秧技術。上世紀80年代末,為了趕農時,師生們日夜不停地人工插秧做實驗,不料,一場暴雨將所有的成果泡了湯。
中國工程院院士、揚州大學教授張洪程說:“有一部分秧苗飄到這個田埂旁邊,沒有被補栽起來,但后來我就觀察這些秧苗,它也能夠慢慢地把這個根扎到土壤當中,重新轉彎豎立起來,它能夠最終正常地生長發育,形成產量。”
善于觀察的張洪程從中受到啟發:何不嘗試在秧苗根部包裹上泥土,然后像拋繡球一樣,將秧苗拋到田里去?
張洪程說:“拋秧就猶如仙女撒花一樣,人站在田埂上,將秧拋起來,拋到天空當中,然后秧苗在空中翻一個筋斗,它就能扎到泥漿里面。”
就這樣,張洪程探索研究出水稻輕簡化改革的第一個成果---新型拋秧技術,一改傳統“插秧”為“拋秧”,把億萬農民從低頭彎腰的苦活里解放出來。新型拋秧技術,不僅在江蘇得到大面積推廣,而且在全國迅速推開。時至今日,“拋秧”技術仍然在全國1.2億畝水稻田中使用。
“豐產定量”栽出高產稻
一粒稻種的一生,從育苗到成熟,如何在最佳生長期,省時省力地種出高產稻?2004年,張洪程把水稻超高產精確定量栽培攻關作為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江蘇水稻項目實施的龍頭,不但要豐產、高產,還要超高產,因為只有超高產才能引領大面積生產。
張洪程說:“都是凌晨4點多鐘乘車出發,趕到那里吃早飯,觀察它的生長發育規律,有時候像這個背心要濕透兩三次,所以我車上都放著幾件背心,然后到廁所里去換一換、再擦一擦,然后再到田間去觀察。”
張洪程的同事 揚州大學教授戴其根說:“他對水稻甚至比對他的子女還關心,小孩那個時候也是在上大學、上高中,這些事情他顧不了。”
張洪程和團隊認為,從理論上,通過精確定量,水稻畝產可達900公斤以上。現實是連續3年,他們并沒有達到預期,每畝只有800多公斤。
張洪程說:“我們就不斷地尋找,這個問題出在哪個地方,后來我們就覺得,我們基本理論并沒有問題,這樣一個超高產,要把事情做到極致,每一個水稻 每一個(生長發育)時段,你都必須把這個技術完美落地到位。”
張洪程團隊通過壯秧培育、精準栽插,肥水按葉齡精確調控,使水稻的生長按照預先設計的發展軌跡近乎完美的呈現。憑著這份追求極致的精神,連續5年,興化實現畝產900公斤的超高產,創造了稻麥兩熟制水稻高產的世界紀錄。2011年,這一水稻豐產定量栽培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張洪程說:“科學研究最關鍵在于,向土地學習、向水稻學習,每干一件事情都必須認真,要從中找到道理。”
此后,張洪程帶領團隊,又創建了南方多熟制地區水稻機插栽培技術體系,攻克了機插水稻穩定高產難題。48年來,張洪程潛心研究作物栽培技術,為推動江蘇省乃至全國的水稻高產優質高效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時間管控大師 一床薄棉被走天下
每年入學第一課,張洪程都要為學生們演算一個算式:1.01的365次方=37.78,0.99的365次方=0.0255。
王銳說:“就是告訴我們每天多積累一點點,然后量變產生質變,最后你的收獲也是非常大的,相反來說就是,如果你每天懈怠一點點,到最后你會發現,你跟別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張洪程說:“就是說一生必須勤奮,必須每一天多擠出一點,比人家多擠出一點點時間,長期積累必然有所成。”
張洪程用一個公式激勵學生努力做“時間管理大師”,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時間控”。48年來,他沖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足跡遍布蘇、浙、皖、贛等10多個省市。幾十年來,張洪程在車上都隨身帶著一條薄被。
張洪程的助手 、揚州大學水稻產業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高輝說:“就是駕駛員開車,他躺在這個車上休息,他充分利用這種碎片化的時間休息,一旦從車上到了目的地以后,一下車就進入田間,馬上轉入這個工作狀態。”
張洪程經常對學生說,學農的人,要不怕吃苦,雙腳要踩在泥土里。從教40多年,張院士培養愛農興農博碩士研究生140多人。
淮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員、揚州大學2013屆博士畢業生張軍說:“張老師就說,國家培養一個博士很不容易,應該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淮安這邊水稻面積現在有490萬畝,對于我們學農學專業的這一塊來說,它的這個舞臺更大 空間更廣闊。”
潛心問“稻”48年,已經72歲的張洪程依然常年奔走在鄉間田頭,依然沖在農業科研第一線。因為,他還有一個火熱的夢想,就是實現農業智能化、無人化,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生產綜合目標。
張洪程說:“天天和土壤、和作物、和農民打交道,我認為是一個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做好科學研究來引領生產 引領農民,作物栽培耕作這門科學,要開辟新的賽道 跑出新的速度,要走在世界的前列。”
來源:荔枝新聞客戶端(文/明玉花 沈子涵 徐明)
編輯:王筱
審核:謝雨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