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小記者楊玥晨提出的“關于在西北三環交匯處增加道路隔聲屏的建議”獲得2022年度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
近日,第十四屆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和科學建議提名獎評選結果公布,10個項目獲得2022年度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其中就有新京報小記者楊玥晨提出的“關于在西北三環交會處增加道路隔聲屏的建議”。
楊玥晨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敏銳的觀察力,善于鉆研和探索,喜歡科創活動,小學四年級起參加北京市科學建議獎、“小院士”科技活動、金鵬科技論壇、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曾獲北京“小院士”科技活動二等獎、北京市金鵬科技論壇三等獎等。作為新京報小記者,楊玥晨曾在新京報APP發表多篇文章。
新京報小記者楊玥晨在京報館采訪。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小學生如何開啟研究之旅?楊玥晨分享了她參與科創活動的經歷。
張開充滿好奇的雙眼,身邊處處是選題
給北京市提建議的夢想其實并不是遙不可及。張開充滿好奇的雙眼,身邊處處是選題。
小學三年級下學期科學課探討“酸、堿、鹽會影響種子的發芽嗎?”;四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三單元習作寫“觀察日記”,我選擇了種花生,“種花生前是否需要浸泡種子?”,那就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因素”吧;看到身邊的大哥哥總是提筆忘字,五年級下學期語文第三單元習作寫“研究報告”,那就研究“漢字書寫危機”吧;五下語文第六單元習作寫“神奇探險之旅”,科幻作文也要符合科學原理,那就研究“內蒙古巴丹吉林大沙漠”吧;五下語文第七單元習作寫“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那就去看一次“敦煌藝術大展”吧……
在任何的學科學習中,保持有探究世界的心,你會發現:生活處處皆學問。
少先隊開展“垃圾分類我先行”手抄報評比活動,我們可以提出“關于建立更完善社區垃圾投放點的建議”;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共享單車騎行人闖紅燈、串道、逆行,我們可以提出“關于加強共享單車違反交通規則治理的建議”;交通噪聲影響到學習環境,我們可以提出“關于在西北三環交會處增加道路隔聲屏的建議”。沒錯,這就是我近三年參加北京市科學建議獎的選題,它們全部來源于我的日常學習生活。
楊玥晨和項目團隊的同學們一起描繪了心目中的社區垃圾投放點。
我的學校位于西北三環交會處,附近有四座高架橋和一個十字路口。這兩年,我所在的班是距離西北三環最近的教室。疫情期間,學校要求各班上下午須保證持續開窗通風一小時,噪聲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上課時,如果坐在班級的最后一排,基本聽不見老師講課的聲音。
學校為了培養我們的社會責任感,曾舉辦“我給學校提建議”活動。在班主任袁崢老師組織的專題班隊會上,我向學校提出了調整開窗通風時間、教學樓增加隔聲材料、學校內增加綠植的建議,并希望學校能協調相關部門為學校周邊的高架橋增加隔聲屏。
專題班隊會上,楊玥晨向學校提出的建議。
2022年,北京市教委發布《關于開展第十四屆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活動的通知》后,在校科技創新社團任超老師的指導下,我確定了這個選題,萌發了向北京市提建議的想法。
2022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2022年北京市交通綜合治理行動計劃》,強調通過交通治理提升市民的交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果能解決西北三環交會處的噪聲問題,那么就能免去附近學生、小區居民和辦公人員的噪聲煩惱,改善人民學習生活環境,讓大家獲得更多幸福感。
項目推進過程中,我需要使用“分貝測試儀”和 “距離測量儀”手機APP獲得噪聲數據。為了更真實地記錄學校的噪聲數據,我在2022年9月1日至18日期間四次在放學后返回學校,在學校教室內進行了實地測量。我的測量時間基本都在傍晚的18時后,這個時間學生幾乎都已離開校園,校園內比較安靜,能真實反映校園的交通噪聲情況。
我的父母也很支持我參加科創活動。在這次科學建議獎項目進行中,為了更好地了解隔離噪聲源和限制噪聲發生的效果,我利用周末時間在家中進行了模擬實驗。實驗材料包括:1個PAD,裝有噪聲文件;4部手機,均裝有“分貝測試儀”;1個透明塑料盆模擬隔聲屏。為了實驗,爸爸媽媽和姥姥都拿出了自己的手機,我也拿出了自己上網課的手機和PAD,姥姥還提供了一個洗菜的塑料盆。令我感動的是,為了讓我測出更準確的實驗數據,全家都停止了活動,直至我的實驗完成。
最后我在文獻查閱、實地考察和模擬實驗基礎上,提出采取隔離噪聲源、限制噪聲發生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噪聲治理。結合國家相關強制標準和行業標準,我進一步將建議細化為兩條增加道路設施的建議——增加隔聲屏和完善交通標志。
楊玥晨實地調研。
科學建議獎實踐活動是一個跨學科綜合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綜合運用了語文、數學、科學、信息技術等課程中學習到的知識。
這次的科學建議獎活動,我從噪聲影響到我學習這個現象,假定學校存在環境噪聲,通過文獻查閱找到了國家噪聲限值的標準,使用手機APP實地監測了學校及周邊的噪聲數據,應用科學課程中學習的“控制變量法”進行了模擬實驗的設計,利用數學和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習的“統計與分析”知識處理數據并得出了結論。語文和科技創新社團課程中都有講解如何撰寫研究報告。
學校社團課程對我的科學建議獎研究有很大幫助。我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是北京市中小學科技教育示范校,我參加了學校課后一小時“科技創新社團”。在社團活動中,科學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如何做科學探究,從確定選題、制定方案、實施研究、撰寫報告、進行答辯,都有專門的課程。科學老師還給我們講了科學家的故事,鼓勵我們從小學科學,長大攀高峰。
科學建議獎活動培養了我基于證據和邏輯得出結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我在科創活動中最大的收獲就是:形成了科學探究的意識,理解了科學探究中所涉及的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和反思評價等要素。
今年九月,我將升入初中學習。科創活動中形成的多學科融會貫通學習的方法、敏銳的探究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我的初中學習都是有幫助的。
新京報小記者楊玥晨(北京理工大學附屬小學六年級5班)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