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晚,兩位北京市人大代表,國家督學、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劉林和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數學特級教師熊永昌做客新京報千龍網北京兩會訪談間,探討教育領域話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中提到要“堅持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
這短短的13個字透露出了哪些信息?1月16日晚,兩位北京市人大代表——國家督學、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劉林和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數學特級教師熊永昌做客新京報千龍網北京兩會訪談間,探討相關話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兩會訪談間特別開設了“新老對談”欄目,熊永昌作為第一年履職的人大代表和已有十六年履職經驗的劉林展開深度對話,交流履職體驗與經驗。
老代表每個任期都有不同關注點
“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對于第一年履職,熊永昌感觸頗深,作為中學校長、書記,在這次會議上,他從自己熟悉的教育領域入手、建言獻策,對首都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創新人才培養、中小學教師編制問題等均有所關注。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數學特級教師熊永昌。 新京報記者陶冉 攝
劉林今年已經是第四次當選北京市人大代表,作為教育界的選任代表,他一直非常關注教育、衛生等民生相關的話題。“我記得2007年當選人大代表時,北京市正面對‘三難’的突出問題,即就醫難、上學難、入園難。履職代表16年間,感受最深的就是參與了北京解決‘三難’的歷史過程。”劉林感慨道,第一屆任期他的主要經歷放在解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和農村衛生室的建設問題,后又積極推動分級診療制度解決就醫難的問題;第二個任期專注于解決中小學的入學難,推動北京市出臺中小學三年建設的行動計劃,“可以說北京市人大為北京中小學校園校舍的擴大、校園面貌的改善傾注了非常大的力量,也確實發揮了作用。”到第三個任期時,“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非常突出,劉林表示,人大代表們積極呼吁并推進了普惠幼兒園發展。
北京市人大代表、國家督學、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劉林。 新京報記者陶冉 攝
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結了北京市過去五年取得的發展,其中提到,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8%,這一數據令劉林感到欣慰。
新代表呼吁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發展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堅持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如何理解這短短的13個字?熊永昌認為,對高中教育提出多樣化特色發展,是高中教育功能定位的必然要求。
高中教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是為高校培養合格的預備人才,“我們高中培養的人能不能繼續高等教育的學習?高中階段學生的發展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個性化,這就是高中階段教育應該回應的問題,要求我們教育的供給也要多樣化,我們經常提到‘經濟供給側改革’,教育也需要從供給側改革。”熊永昌表示,如果高校“千校一面”,學生沒有選擇,個性化發展就會受到限制。過去對高中的差異是分層:分為市重點、區重點、普通高中,后來為市級示范校、區級示范校……但僅靠分層滿足不了學生的發展需求,也適應不了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提出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就是分層分類相結合,或者說分層向分類轉變,提供多樣化的教育供給,可以有各種類型的專門學校、特色學校、綜合學校來滿足學生發展。”
熊永昌說,事實上,北京市教委在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方面已做了兩三年工作,學校可根據自身基礎、師資配備、特點、機制等方面做選擇性發展,市教委還配備了相應的“工具箱”,給予政策和資源的支撐,“我們可以想象未來會沿著這個思路走下去,建設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體系是能夠實現的。”
“熊校長講得很關鍵一句話就是高中階段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交流中,劉林表示,學生接受九年義務制教育,國家有統一性的培養標準,但到了非義務教育階段之后,高中教育就應該更好地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學生個性化成長、特色化發展,為高校選拔適合專業和學科的人才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高校錄取方式的改革是整個高中階段教育特色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制度設計前提。高校是豐富多彩的,學科門類非常多,教育教學特色也非常豐富,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就可以很好地和高校對接,有利于高校更好地選拔優秀人才。”
辦特色校要扎根中國大地、對標世界教育前沿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是國家級高中示范校、北京市重點中學、北京市示范性高中,熊永昌也在訪談間分享了該校的發展經驗。
“一零一中學聚焦育人模式的變革,打造機制體制特色,學校發展目標定位于建設中國特色、國際一流的基礎教育名校,作為我黨從革命老區創辦并遷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學,學校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厚植中華傳統文化根基,同時,學校也對標世界教育的前沿、以世界最高的基礎教育標準要求自己。”熊永昌表示,這次作為人大代表參會收獲頗多,“我這次對政府工作報告最大的感受就是報告立意高遠:站位高、標準高、謀劃遠。政治站位高即回應中央對北京的要求;標準高就是北京市主動對標世界主要城市的發展指標,這也是一種工作的方式和標準,學校、基礎教育界也一樣,要對標頂層,我會把這種工作方式、思考問題的角度用在工作中。”
熊永昌介紹,該校也設有國際部,而辦國際部的目的不是“送一兩個學生出國”,而是“需要知道這個世界高標準的教育是什么樣,在這基礎之上,我們去做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教育”。
在育人模式變革方面,熊永昌介紹,該校不僅打造特色課程體系,構建生態智慧課堂、提升教師隊伍質量,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還將做好示范引領作用,比如推進集團化辦學,在北京市部分區設置分校,在內蒙古、貴州、四川涼山等少數民族地區對口幫扶一批學校,也是在“為國育人、為黨育才”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