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安東·塞林格,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的導師。10月4日下午,潘建偉團隊的“墨子號”也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的過程中出現在PPT上。
2022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的安東·塞林格,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的導師。10月4日下午,潘建偉團隊的“墨子號”也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的過程中出現在PPT上。
第一次見到塞林格,潘建偉就被坐在椅子上的導師仰頭問到“有什么夢想”,而他的回答是“在中國建立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實驗室”。剛進塞林格教授門下攻讀博士學位,他就一直在腦海里醞釀著一個對量子態進行隱形傳輸的實驗方案,當發現另一個小組正在準備該實驗時,潘建偉主動請纓加入該實驗組。1997年,該小組便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實驗量子隱形傳態》(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的論文,當時,27歲的潘建偉正是第二作者。
在本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大會上,潘建偉團隊的“墨子號”也作為案例閃亮登場。2016年,中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潘建偉團隊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星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里的星地一體大范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2022年,“墨子號”首次實現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兩個地面站之間的量子態遠程傳輸,向構建全球化量子信息處理和量子通信網絡邁出重要一步。
為什么取得一系列可喜成績的潘建偉沒有獲得諾獎?不少業界人士認為,潘建偉的工作更多的是傾向于應用,比起應用科學,諾貝爾獎更偏愛基礎科學。當然,也有人認為,潘建偉的工作促進了三位科學家的獲獎,諾貝爾獎向來是非常謹慎的,對基礎方面沒有有效的實驗證據不會輕易發獎,或許正是因為有潘建偉的一系列實驗證實星地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讓很多人看到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的巨大前景,三位科學家才能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作為潘建偉的博士生導師,在評價中國近年來在量子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時,塞林格曾對其給予高度贊賞。他表示:“潘建偉與他的團隊建立起來的成就令人矚目,而且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與西歐任何一個國家相比,對這些項目的運作都更加系統化。”
除了自身研究以外,安東·塞林格積極推動中奧之間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自1983年起,他與中國科學院以及中國工程院等機構長期保持著溝通和交流,并與多家單位建立密切合作關系。安東·塞林格研究組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組成的科研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中國和奧地利之間實現距離達7600公里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并利用共享密鑰實現加密數據傳輸和視頻通信,這一成果也入選了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