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2022年3月17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三年來貫徹落實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工作進展成效。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2022年3月17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三年來貫徹落實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工作進展成效。
快跟小編一起去現場看一看
“思政課”成媒體熱詞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徐青森表示,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召開3年來,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開設專欄,報道達700余次,“思政課”成為媒體熱詞。
在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形成合力辦好思政課的工作格局方面,徐青森還介紹了一組數字:“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發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點建設37家全國重點馬院,教育部支持建設200余個優秀教學科研團隊。2016年至2021年,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由39個增至104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由129個增至279個,學位點數量位居各學科前列?!?/p>
一組數字,看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的歷史性突破
“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毙烨嗌f。
徐青森帶來了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超過12.7萬人,較2012年增加7.4萬人,比2018年增加5萬多人,隊伍配備總體達到師生比1:350的要求。專職思政課教師年輕化成為隊伍發展新態勢,49歲以下教師占77.7%,具有高級職稱的占35%。加快構建全方位體系化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組織41個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研修(學)基地、32個“手拉手”集體備課中心,開展常態化培訓研修,每年培訓教師近6000人。一體化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培養,2019年起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列入“國家關鍵領域緊缺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目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業本碩博在校生達6.2萬人。各地陸續落實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津貼。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榮計劃”設立思政課研究專項,3年累計立項近1000項,支持經費近3億元。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網絡直播觀看量超過34萬次。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設立獎勵基金,獎勵表彰高校優秀思政課教師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生。
“廣大教師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做‘大先生’、教‘大學問’、育‘大英才’的生動局面?!毙烨嗌f。
月月有活動、周周有精彩的思政課從哪兒來?
徐青森表示,3年來教育部主動適應信息技術迭代升級,不斷加大平臺建設力度,加強優質教學資源供給,升級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建成教指委專家值班答疑、聽課記錄、教師研修管理等7個子平臺,累計訪問量500萬人次,實現月月有活動、周周有精彩。
徐青森表示,教育部堅持精品引領,制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課件,點擊下載量已累計近3000萬次。堅持“應用為王、服務至上”,建設網絡集體備課平臺、教師培訓研修系統、大學生自主學習“青梨派”等為一體的全國高校思政課教研系統。創設“周末理論大講堂”,累計舉辦76期,收看量超過280萬次。
“教育部與中央網信辦共同打造‘云上大思政課’主題宣傳活動。3年來,以‘抗疫’‘四史’‘奧運會’為主題,開展多期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觀看量超過1.5億次?!毙烨嗌硎?,直播、短視頻、H5等新媒體技術被廣泛運用于思政課堂,形成了網上“思政大課”新樣態。各地各校陸續建設智慧思政平臺,開設線上直播“云課堂”,邀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講授“思政大課”。
56堂思政“金課”,超62萬人次參與
徐青森在介紹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情況時說:“3年來,教育部開展學習貫徹‘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聯學聯講聯研活動,遴選發布56堂思政‘金課’,超62萬人次參與。”
近年來,田間地頭、工廠社區、紅色地標等社會大課堂成為立德樹人的不竭資源,各地各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經驗做法。徐青森表示,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百年等重大主題,連續三年舉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活動,近1000所高校師生參與,廣大學生愛國熱情不斷高漲。
數讀:
教育系統如何貫徹落實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
徐青森公布了最新相關數據。
在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形成合力辦好思政課的工作格局方面,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發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點建設37家全國重點馬院,教育部支持建設200余個優秀教學科研團隊。2016年至2021年,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由39個增至104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由129個增至279個,學位點數量位居各學科前列。廣大媒體積極參與,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開設專欄,報道達700余次,“思政課”成為媒體熱詞。
在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方面,開展學習貫徹“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聯學聯講聯研活動,遴選發布56堂思政“金課”,超62萬人次參與。田間地頭、工廠社區、紅色地標等社會大課堂成為立德樹人的不竭資源,各地各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經驗做法。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百年等重大主題,連續三年舉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習領航計劃活動,近1000所高校師生參與,廣大學生愛國熱情不斷高漲。
在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截至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超過12.7萬人,較2012年增加7.4萬人,比2018年增加5萬多人,隊伍配備總體達到師生比1:350的要求。專職思政課教師年輕化成為隊伍發展新態勢,49歲以下教師占77.7%,具有高級職稱的占35%。加快構建全方位體系化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組織41個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研修(學)基地、32個“手拉手”集體備課中心,開展常態化培訓研修,每年培訓教師近6000人。一體化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培養,2019年起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列入“國家關鍵領域緊缺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目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業本碩博在校生達6.2萬人。各地陸續落實專職思政課教師崗位津貼。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榮計劃”設立思政課研究專項,3年累計立項近1000項,支持經費近3億元。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展示活動,網絡直播觀看量超過34萬次。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設立獎勵基金,獎勵表彰高校優秀思政課教師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生。
在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方面,升級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建成教指委專家值班答疑、聽課記錄、教師研修管理等7個子平臺,累計訪問量500萬人次,實現月月有活動、周周有精彩。堅持精品引領,制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課件,點擊下載量已累計近3000萬次。堅持“應用為王、服務至上”,建設網絡集體備課平臺、教師培訓研修系統、大學生自主學習“青梨派”等為一體的全國高校思政課教研系統。創設“周末理論大講堂”,累計舉辦76期,收看量超過280萬次。與中央網信辦共同打造“云上大思政課”主題宣傳活動。三年來,以“抗疫”“四史”“奧運會”為主題,開展多期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觀看量超過1.5億次。
大力建設“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支持中小學思政課教育教學、豐富德育資源
“教育部大力建設‘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遴選開發了一大批各類優質專題教育資源,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為支持中小學思政課教育教學、豐富德育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今天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游森表示,三年來,思政課教學資源不斷豐富。教育部指導各地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不斷拓展思政課途徑和載體,用好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場館、科技場館、博物館等校外教育資源,以及各地特色教育資源,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強化實踐體驗和感悟,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特別是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三年來,思政課教學改革持續深化,思政活動深入開展。教育部組織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國家級示范培訓,指導學校和教師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使用好國家統編教材。成立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專門設立思政課教學專委會和德育工作專委會,加強對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專業指導。在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單設思政課類別,遴選推廣了39項國家級思政課教學成果獎,著力打造一批思政示范“金課”,加強示范引領。舉辦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工作交流研討活動,開展全國班主任和思政課教師教學基本功展示交流,組織思政課教師示范培訓,帶動思政課教師提升理解教材、實施教學改革的能力水平,著力培養思政課教學骨干教師。
游森指出,近年來,教育部在中小學部署開展“從小學黨史 永遠跟黨走”“學習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看電影連環畫學黨史”等主題教育活動,編寫中小學生黨史學習讀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在中小學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緊密結合,引導中小學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會同中宣部、央視等部門制作播出“開學第一課”節目,充分用好建黨一百周年慶祝活動、抗疫、奧運等“大思政課”,發揮國家思政電視公開課的品牌作用,指導各地開展好學習教育活動,不斷提高中小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大力推動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新
游森在發布會上表示,教育部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將加強中小學思政課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舉措,推進中小學思政課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游森介紹說,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制定了關于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就加強黨對中小學思政課的全面領導、深化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新等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教育部出臺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加強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普通高中辦學質量評價等文件,對嚴格落實思政課程要求、提升思政課教師素質能力、加強對思政課建設情況評價等提出了明確要求。他指出,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建立健全了中小學思政課建設政策體系,形成了推動思政課改革發展的有效工作格局。
針對工作部署的全面加強,游森為記者展示了一條時間軸:2019年,召開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座談研討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加強中小學思政課的工作舉措。2020年,召開了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將思政課改革創新作為重要內容,進一步加強工作部署和改革推動。2021年,開展中小學思政課建設大調研,全面了解和研究分析各地思政課建設情況。召開中小學思政課建設視頻推進會,指導各地聚焦師資、教材、教法、機制等重點領域和環節,加大工作力度,對思政課建設進行再部署、再推動、再落實。
“下一步,教育部將研制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建立健全有效機制,持續加強思政課教學資源建設,著力提高思政課教師專職化專業化水平,在增強思政課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在提高思政課針對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推動中小學思政課高質量發展?!庇紊f。
讓網絡空間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學習空間
“為提供堅強陣地保障,重點建設了200個優質高校思政類公眾號,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品。截至目前,200個公眾號擁有粉絲共6119萬人,閱讀量超8.6億次?!痹诮裉旖逃空匍_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長張文斌說。
張文斌表示,網絡空間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第一環境”,要貼近學生需求,不斷擴拓展渠道資源,強化優質內容供給。為激發學生主體作用,教育部連續舉辦五屆“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和“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高校師生創作生產數百萬件優秀網絡文化作品。為提供堅強陣地保障,重點建設了200個優質高校思政類公眾號,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品。
與此同時,校內外各類資源得到優化整合,搭建起思政課優質資源互動共享的平臺。張文斌介紹,一是聯動全社會構建“育人共同體”。開展“國企領導上講臺”“國企骨干擔任校外輔導員”、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等工作,推進黨政軍企育人資源與高校互動共享。每年有300多位黨政領導干部上講臺、400多位“時代楷?!薄白蠲缞^斗者”等進校園,3年共有300多位“全國勞模”“大國工匠”擔任校外輔導員。二是融通各領域引導學生知行合一。每年組織開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主題社會實踐,各地各校組織10萬支團隊、100萬名師生深入鄉村、社區、企業、部隊,通過崗位實習、結對交流、軍事訓練、就業調研、志愿服務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基層、服務社會、增長才干。三是深化“一站式”推動校內資源協同發力。開展“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試點,堅持黨委領導、學工牽頭、教師協同、學生參與、支部引領、社團助力、輔導員入駐原則,整合校內育人資源?!斑@兩年分兩批確定了115所試點高校,今年要實現1000所,著力打造學生黨建前沿陣地、‘三全育人’實踐園地、平安校園樣板高地。”張文斌說。
24.08萬人,31個?。▍^、市)高校輔導員配備實現整體達標
記者在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目前,全國高校專兼職輔導員達24.08萬人,比2019年增加了約5.2萬人,師生比實現從1:205到1:171配置,31個?。▍^、市)輔導員配備實現整體達標。
張文斌表示,近3年來,教育部多次對輔導員隊伍配備未達標的省份和部屬高校進行“一對一”專項督辦。下一步,將以謀劃實施時代新人培育工程為抓手,堅持以建設重大平臺為牽引,以完善落實機制為基礎,以強化領導統籌為保障,切實把倡導性的理念落實為操作性的機制辦法,把育人工作各項政策和舉措落地落細到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
來源:中國教育報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