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2014年12月,南通大學主動策應國家戰略,依托江蘇沿海沿江發展研究院,成立專門服務于長江經濟帶與江蘇發展的高校智庫——江...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2014年12月,南通大學主動策應國家戰略,依托江蘇沿海沿江發展研究院,成立專門服務于長江經濟帶與江蘇發展的高校智庫——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
十年來,這個既非“985”“211”也不在省會城市的地方高校智庫,成功入選CTTI來源高校智庫百強榜,是江蘇省寧外高校唯一省級重點高端智庫。
憑什么是它?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傾力打造的“頭雁”領航、“強雁”協同,帶動“群雁”齊飛、“雛雁”振翅的雁陣效應,及其勠力創新、聚智輔政的不懈探索,給出了最好答案。
內聯外引,構建專兼互補“人才矩陣”
與社會智庫、黨政部門智庫相比,地方高校智庫不僅具有學科基礎和相對穩定的研究領域,還具有人才密集和對外交流廣泛的獨特優勢。
但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成立伊始,卻只有屈指可數的4名專職人員。研究力量薄弱帶來的直接結果,是研究成果稀散、對外影響力有限。為了打破這一局面,研究院在對南通大學校內資源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凝練形成長江經濟帶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綜合交通運輸、產業創新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開放經濟、空間數據分析與應用,以及區域治理政策與法律、沿海沿江發展戰略等8個研究方向,對應成立8個研究所。除了聘請資深的學科帶頭人擔任研究所負責人外,還廣泛吸納了一批不同學科背景的中青年學術骨干,作為研究院的專兼職研究力量。根據專業契合度,南通大學商學院(管理學院)約30名學術骨干加入其中4個研究所,其中黃建峰、馬颯夫婦加入開放經濟研究所,開起了“夫妻店”。地理科學學院也有近20名科研人員加入其中2個研究所。
不只整合校內資源。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徐長樂及其博士生孟越男,因研究領域與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度契合,也被邀請加入研究院相關項目研究。2016年,兩位參與了研究院承接的中宣部馬克思主義工程重大項目子課題《長江經濟帶世界級產業集群戰略研究》,隨后又先后參與了國家社科重點項目“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研究”、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子課題《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重大理論與實踐研究》及國家社科重大項目“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申報工作。2022年6月,孟越男博士一畢業便“轉正”成為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專職研究隊伍中的一員。
“我們希望通過借力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學科互補、梯隊銜接的人才隊伍,更好激發地方高校智庫的研究合力、學科合力和人員合力?!蹦贤ù髮W原黨委書記成長春作為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和首席專家,不僅擅于觀瞻時局、抬頭看路,還精通高校智庫建設的道與術,從“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維度,為研究院補齊了專職人員不足的短板。
目前,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共有核心研究人員76人,其中八成以上是兼職人員。他們各自深耕在經濟學、地理學、生態學、管理學、社會學、法學等領域,擁有系統的專業知識體系和獨到的學術思考力,有利于優勢互補、分工協作、攥指成拳。
“正是因為有專兼結合的學科交叉,我們的智庫才能開展好有組織科研、團隊化協作運營模式實踐,在每一次決策咨詢、課題研究、項目攻關、社會服務時,抱團合作,集成突圍,推動一個又一個項目更快更好開展。”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鳳華如是說。
事實證明,這支專兼互補的智庫團隊,過去十年組織化開展重大項目聯合攻關,與長江中下游智庫一起打破上中下游智庫間的“煙筒數據”“信息孤島”,建立了覆蓋長江經濟帶的研究聯盟,推動各智庫專家各展其能、各顯其長。
頭雁領航,推動老中青“師承一脈”
作為智力資源的有效集成形式,地方高校智庫不僅在戰略研究、資政建言、文化傳承等方面成為高校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載體,還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輸出政策研究、決策咨詢等方面人才的育人職責。
師承效應是群體人才成長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秉持的育人思路。瞿錦秀,一位80后女博士,用四年時間完成從“行管人員”到“科研新秀”的蛻變。她援引巴菲特的話說,“與優秀的人為伍,將來也會不知不覺變得更加優秀。”
轉行做智庫人的四年,瞿錦秀寫了20余篇理論文章和研究報告?!笆紫瘜<姨釤粢罚膭钗易鲩L江文化研究,不僅為我打開了學術新路,還通過帶教讓我少走很多彎路;學術骨干言傳身教、以身示范,教我學會理論研究與資政報告‘兩條路’走路?!宾腻\秀對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這個智庫團隊給予的學術指引充滿感激。
作為團隊領頭雁,成長春不僅時刻保有對“上層建筑”和國家方略的敏銳洞察力,精準凝練重大課題,為研究院指航定向;還時時關注團隊科研動態,帶領大家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為幫助年輕學者快速成長,他不光從方法技巧上加以指點,甚至在框架結構、觀點凝練、字詞句讀上提供精細指導?!敖ㄔO地方高校最強智庫,必須回答好人才與智庫雙向奔赴、同行共長這一命題?!背砷L春說。
在研究院濃厚的學術氛圍、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首席專家精神力量感召下,南通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博士葉磊以兼職研究員身份加入其中?!拔覅⑴c了研究院國家社科重大專項、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研究,和團隊一起開展了系列重要調研活動并共同完成系列決策咨詢報告,也為此收獲了多個項目成果和榮譽稱號,真正與研究院同伴同行同成長?!比ツ?,葉磊被選派為中組部團中央博士服務團成員、西藏阿里地區自然資源局副局長。
更多年輕學者則直言,若將研究院的智庫人分成老、中、青三個梯隊,可以從第一梯隊學習精準對接國家戰略、研讀政府重點工作的能力,從第二梯隊學習撰寫文章的邏輯思維與文字組織能力,從第三梯隊學習求真務實、苦干巧干的科研精神。
如今,經過多年歷練、可以在決策資政報告與理論文章兩種話語體系間輕松切換的陳長江和馮俊博士,已成長為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的標桿。他們在項目書撰寫、課題研究、決策咨詢等方面積累的經驗和做法,已深度影響著研究院的年輕智庫人。2022年,研究院資政服務青年團隊榮獲“江蘇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稱號。
研究院還根據長江經濟帶發展需求和學生專業特點,圍繞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區域協同發展等主題,針對性設計社會實踐項目,組織學生實地開展調研或服務。去年,馮俊指導的南通大學鄉村生態富民調研團隊獲評全國大中專學生鄉村振興“篤行計劃”專項行動全國示范團隊,并入圍第九屆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展示活動全國百強。他指導研究生參與撰寫的兩篇決策咨詢報告,得到省部級領導肯定性批示。
“我們作為兼職智庫人,不僅會將實地調研、田野考察置于一切研究工作的中心環節,還會通過科研反哺教學,讓學生了解更具前瞻性、系統性和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創新思維?!眮碜阅贤ù髮W商學院(管理學院)的陳曉峰博士說。
群雁齊飛,共促智庫研究全面開花
“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群智用,則庶績不足康也?!?014年以來,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形成的以首席專家為核心、常務副院長和8名所長為中堅、校內外特聘研究員為補充的科研團隊,緊扣“智庫三問”——為誰提供產品、提供什么樣的產品、提供的產品是否為政府決策層所需,創新探索“六位一體”發展模式,與中央媒體、國家部委、地方政府部門、沿江科研機構、相關高校智庫通力合作,在資源共建共享中出思想、出成果,推動智庫研究全面開花。
成長春回憶,研究院成立至今,可以為破解長江經濟帶“化工圍江”問題和長江水域生態建設,前往江蘇、安徽、湖北、四川、貴州等多個工業園區數十家企業和上海、南京、宜昌、常州等沿江水域,開展沉浸式走訪調研;也可以為了揚子江城市群建設、寧鎮揚一體化發展,踏遍揚州、南京等沿江八市和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與地方政要對話,為區域發展獻策;還可以作為國家部委委派專家,參與中宣部組織的“大江奔流”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工信部組織的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50人論壇等,全程提供智力支持。
一系列集中調研活動的開展,不僅提升了研究院在全國、江蘇甚至南通及周邊地區的顯示度,也為長江經濟帶流域經濟發展和服務中國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了決策參考。
“從重大課題申報到落地研究具體對策,再到研究成果在媒體發表、到一線宣講,可以說,我們作為地方高校智庫,既接得了‘天’,也連得了‘地’,在接‘天’連‘地’中實現了各層次項目、各級報刊理論文章、各級領導批示全覆蓋?!背砷L春透露,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已經形成的決策咨詢成果、主要觀點被工信部、江蘇省人大、江蘇省政協、江蘇省發改委采納應用30余次?!拔覀儎撔绿岢鲩L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觀點,在長江經濟帶產業平臺建設和生態發展等方面,做到了發聲最早、觀點最新、院地結合。”
如今,走進內涵建設與品牌提升期的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正致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發展論壇、指數報告和數據庫“三大品牌”。2024年,第九屆長江經濟帶發展論壇在南通大學舉行,與會專家聚焦創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謀劃長江經濟帶世界級創新雁陣建設。此前,研究院啟動長江經濟帶數據庫平臺建設,并首次發布《長江經濟帶協調性均衡發展指數報告(2020-2021)》,在業界引起熱烈反響。這“三大品牌”項目,也將是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長期堅持的“固定動作”。
“策應國家戰略,站在最高端;服務地方經濟,踏在最實處。研究院走出江蘇、走向全國,早已不只是南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樣板和對外交流的窗口,更是服務國家部委、江蘇省委、南通市委科學決策的思想庫和智囊團,這也是地方高校智庫服務國家大局、勇擔時代重任的使命所在?!蹦贤ù髮W黨委書記、校長楊宇民說。(鄭晉鳴 余小喬)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