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波瀾壯闊的長江文化史,銘刻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3月23日,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主辦、南京大學承辦的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寧召開...
一部波瀾壯闊的長江文化史,銘刻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3月23日,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主辦、南京大學承辦的長江文明溯源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寧召開。專家學者齊聚南大,共議長江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從歷史脈絡到現(xiàn)實啟示,從本土實踐到國際視野,交流學界最新的思考與探索。
何以中國:這組“中國之最”,打開“時空之門”
最早的水稻栽培、最早的陶器、最早的城址……一系列長江流域史前文化的“中國之最”,為我們打開“時空之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一級研究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以《長江流域文明起源與形成》為題作主旨演講,串聯(lián)起長江流域文明發(fā)展的脈絡。
王巍列出了發(fā)生在長江流域的一系列“最早”: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發(fā)現(xiàn)于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最早的漆器是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的漆弓;最早的太陽與人的圖案是距今七千年前湖北城背溪文化“太陽人”石刻……這一系列發(fā)明創(chuàng)造,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流域史前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fā)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王巍表示,“何以中國”,就是各個區(qū)域的多元起源的文明相互聯(lián)系、相互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王巍肯定了本次研討會對于長江文明溯源的意義。“在新時代研究這個議題,可以增加文化自信。其次我們可以從中借鑒,長江中下游的文明為什么曾經衰落,是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所以保護環(huán)境是我們維持生存,維持繁榮的重要前提。”
交相輝映:兩條“母親河”保證了中華文明的長盛不衰
大河跟人類文明有密切的聯(lián)系,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處于溫帶的東西流向的河流。“在世界各國,只有中國完整地擁有兩條世界級的大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分析了黃河與長江在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的互動關系,并指出,正是由于黃河和長江的交相輝映,才保證了中華文明長盛不衰。
在距今6000年—5000年這段時間,黃河流域已成為人類最適合生存的地方。到了3000年以后,隨著氣候的變遷,黃河流域逐漸變得寒冷干旱。加上戰(zhàn)亂頻仍,黃河流域的人口大批南遷,包括統(tǒng)治集團、社會的精英、高素質人口和大量的勞動力,持續(xù)不斷地遷入長江流域,給長江流域輸送了大批人才,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
“各位如果去查查自己的家譜,幾乎都會顯示,自己的祖上是從中原遷來的。”葛劍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在探討長江文明的同時,不能忘了黃河文明。長江、黃河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都是中華文明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最重要的物質條件,在不同的階段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在未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仍將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形成合力,使中華文明永葆青春。
天人合一: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情感記憶
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隨而生。綿延6300多公里的長江不僅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更因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我們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國都發(fā)源于大河,是大河的饋贈。那么,母親河和文明起源之間是什么關系?”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fā)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傅才武提出了一個文化學意義上的問題。在他看來,長江作為“母親河”而存在,是所有中華民族的家園歸屬。長江以一種家園意象的審美方式,存在于中華民族歷史記憶和情感結構當中。同時,它也是一種集體記憶和文化原型,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長江與黃河一起,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山水印象,而家園、祖國的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精神標識,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情感、記憶和想象。
傅才武認為,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就蘊含在中華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家園中。“長江和黃河生發(fā)出來的天人合一智慧,未來會引領我們人類走向更遠的未來。”
多元一體:長江下游在中華文明起源大潮中獨樹一幟
“長江下游古族、古國、古文化的殊途同歸成為我國古國時代一道獨特的靚麗景觀。”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江蘇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勄從“古國”出發(fā),考察長江下游先后出現(xiàn)的太湖平原“崧澤古國”、巢湖平原“凌家灘古國”、太湖平原“良渚古國”和山前沿江平原“薛家崗古國”的演變史。
他發(fā)現(xiàn),長江下游在古國時代出現(xiàn)了一系列特殊文化現(xiàn)象,距今6000年—5500年之間,山前沿江平原、巢湖平原、里下河平原和古丹陽湖流域普遍出現(xiàn)了太湖平原文化因素。此外,距今5500年—5300年之間,北陰陽營文化、龍虬莊文化、“凌家灘古國”突然消失,而太湖平原的“崧澤古國”卻華麗地蝶變?yōu)椤傲间竟艊薄7治鲞@一段文化演變過程,他得出結論:長江下游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的重要一元,長江下游在中華文明起源的大潮中獨樹一幟,太湖平原的文明化歷程映射出中華文明起源模式的多樣性和多元性。
古為今用:改革開放以來,長江肩負起新的時代使命
“研究表明,長江文明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性、獨特性、連續(xù)性、規(guī)律性,既反映了中華文明的特性,也展現(xiàn)了她在中華文明體系中乃至人類文明體系中所擁有的不朽地位。”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教授闡釋了萬里長江兩萬年的流域時空演進,全景式論證了長江文明對中華文明的持續(xù)貢獻。
“稻作農業(yè)文明的出現(xiàn),標志著長江文明的誕生。在長江文明的萬年發(fā)展中,它不斷攀登上一個又一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峰。”
賀云翱表示,當下,我們對長江文明開展溯源研究,目的是探索長江文明在中華文明體系中的特色與地位以及中華文明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實現(xiàn)“古為今用”的目的。“萬里長江澆灌了長江文明數(shù)萬年之花,哺育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果實,滋養(yǎng)著近現(xiàn)代無數(shù)仁人志士持續(xù)奮進。改革開放以來,長江肩負起新的時代使命,相信長江流域及長江文明都將成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堅強脊梁和磅礴力量,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中發(fā)揮重大作用。”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攝影 趙亞玲
校對 潘政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lián)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