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南京理工大學“光影流轉”團隊成員們捧起了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冠軍爭奪賽冠軍獎杯,這也是江蘇高校首次在該項賽事上奪得最高榮譽。記者了解到,在本屆大賽中,我省高校...
4月9日,南京理工大學“光影流轉”團隊成員們捧起了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冠軍爭奪賽冠軍獎杯,這也是江蘇高校首次在該項賽事上奪得最高榮譽。
記者了解到,在本屆大賽中,我省高校共有171個優秀項目入圍全國總決賽,其中121個項目晉級全國總決賽現場賽,斬獲金獎60項,創歷史新高,居全國第一。江蘇省教育廳榮獲優秀組織獎。
顛覆性技術奪冠
各賽道全面開花
“獲得冠軍,更多源于熱愛!”4月13日,載譽歸來的“光影流轉”團隊在南京理工大學接受媒體采訪時,項目負責人、南理工電光學院2019級博士王博文說。
當前,我國夜視成像技術面臨多種發展難題,一些國家對相關核心器件和高性能產品長期實施壟斷與技術封鎖。“光影流轉”團隊以“計算光電成像探測”理論體系為基礎進行前沿科學探索,聚焦億像素紅外智能計算成像,成功解決了視場與分辨率之間的矛盾,研制出國際上首臺基于計算成像原理的超高清紅外熱像儀,打破了紅外成像長達20年之久的“百萬像素”分辨率“禁錮”,創造了紅外成像的“億像素”世界紀錄。
“團隊自主研發顛覆性技術,使夜視成像分辨率得到了跨越式發展。產品聚焦探測、視頻安防和手機影像市場,商業模式清晰,促進了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大賽評委、北京視記云創投董事長秦鵬評價。王博文說,當前產品核心部件全國產化,達到全鏈路自主可控。
除了獲得總冠軍,在本屆“互聯網+”大賽分設的主賽道、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職教賽道、產業賽道中,我省高校都收獲了金、銀、銅獎,表現不俗——
投身新興產業,攻克關鍵技術。研發碳層薄、結合力強、純度高、制備工藝環保簡單的新型鍍碳鋁箔,提升鋰電池綜合性能,讓新能源汽車跑得更遠。南京郵電大學“匯能新材——全球鍍碳鋁箔開創者”團隊博士生陳子博表示,該技術已完成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的轉變,具備量產能力,相關設備也在迭代升級中,為擴大生產規模做鋪墊。
關心糧食與蔬菜,南京林業大學的“雙碳新模式助力土壤提質增效”項目獲得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創意組金獎。項目成員、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馬歡歡表示,團隊研發出農林生物質固碳氣化多聯產技術,首創生物質定向炭化制備生物質炭技術,用于土壤改良、提質增效、固碳封存,實現能源+固碳的同時輸出,助力“雙碳”目標早日實現。
打破國外壟斷,彌補關鍵一環。歷經5年研發,江南大學“智善菌群”團隊首創人體胃腸道實境仿生技術、食藥消化過程精準調控技術和人體生理反饋多維評價技術,研制出國內首款仿生胃腸道反應器。“這套儀器采用可視化工藝設計,可以清晰看到食藥品在人體胃腸道消化的模擬過程。在此基礎上,我們構建了中國人自己的消化數據庫,可以準確模擬嬰兒以及糖尿病、胃腸癌患者等9種人群的消化環境,從而定制個性化膳食方案和標準。”團隊指導老師高敏杰表示。
“因為懂得焊接工作的艱辛,所以希望發揮科技的力量讓技術更智能。”手工焊接,一項被稱作“在鋼板上繡花”的技術,技能要求高、工作強度大、工作環境艱苦,因此焊接人才嚴重短缺。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智焊大師”團隊花了2年多時間,使用高清攝像機拍攝了多位焊接老師傅的工藝,分析參數并研制出一套智能化系統和一把經過改裝的特殊焊槍,讓焊接從“手動擋”升級到“自動擋”。與傳統手工焊鉗進行綜合對比,該項目產品能夠節約80%的訓練時間、提高30%的生產效率。該學院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張強勇表示:“原本培養一名熟練焊工至少需要2年時間,有了這套設備,可以讓初學者大幅減少對技能依賴程度,降低了焊接操作門檻。”
校地攜手
助力“金點子”落地生根
青年學生思維活躍,在學習與生活中常會“碰擦”出一些創新的小火苗,如何讓這些小火苗變成火堆、燃燒得更旺,就需要高校與地方聯合添一把柴,開展“雙創”教育給予指導,提供眾創空間開展實踐,助力“技術小天才”將想法變為現實。
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截至目前,我省在全國率先建設50個省級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心,省內高校已開設“雙創”課程2254門,編寫出版“雙創”教材570部。
“要讓學生在參賽過程中提高綜合素質,引導更多學生投入創新創業大潮。”南理工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副院長趙茜表示。“雙創”人才培養的第一步,就是讓“雙創”教育走向課堂。“我們兼顧讓所有學生‘吃飽’、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吃好’。”趙茜介紹,南理工既面向全體學生舉辦賽事宣講會、優秀作品經驗交流會、商業計劃書撰寫培訓會,也面向重點項目與重點團隊群體,開展演講技巧訓練營、“產學研用”一體化推進指導會、校友企業家“一對一”問診把脈等個性化輔導。
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需要多學科支撐。高敏杰告訴記者,江南大學“智善菌群”項目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同學們需要將生物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結合,具備綜合性的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能力,通過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獲取相關領域知識和技能,并將它們應用到實際項目中,形成創新性解決方案。
參與創新創業大賽,讓同學們有了更多收獲。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智焊大師”團隊骨干成員、大三學生王慶翔在學校扶持下,正和團隊成員共同運營一家公司,并已收獲不少訂單和不錯的盈利。省市創新創業扶持資金也讓他沒有了后顧之憂、放開手腳大膽干。
這個21歲的大男孩未來打算繼續運維公司、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同時提升學歷、讓自己的視野更寬。他已參加“專轉本”考試,根據大賽獎勵政策,已經獲得升學本科的資格。
“我省高度重視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積極完善‘國家—省—校—院(系)’四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體系。除了針對獲獎選手在升學方面的激勵政策外,省賽組委會也為大賽獲獎項目提供投融資對接、落地孵化等服務。協助創業企業落戶地方、爭取地方扶持資金。”省教育廳高教處副處長魏永軍介紹。
厚植沃土
讓創新成果開花結果
“雙創”競賽,是“雙創”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雙創”成果轉化中的重要一環。自2015年“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舉辦以來,江蘇高校共有36.88萬支團隊、150.26萬人次參賽,累計獲得國賽金獎156項,總數居全國第一。越來越多的“雙創”成果走出校園、走出賽場,成長壯大。
4月9日,上一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選手、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金色莊園——用小草莓托起農民致富夢”團隊負責人吳中平,在本屆大賽會場領取了“創新創業英才獎”,他的項目已經在江蘇開花結果。
“創新創業大賽的專家給予專業指導,讓我們了解到產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這一年來,吳中平帶領團隊圍繞種苗退化、連作障礙、采后保鮮等環節進行技術創新,還重點推進高架草莓種植模式的創新——以營養土置換傳統高架草莓的種植基質且可以重復使用,既提升草莓口感,也降低了農戶種植成本。目前,金色莊園已經帶動南京溧水等地的7000多戶草莓種植戶致富,種植規模發展到7400畝,訂單合作基地3萬畝,年銷售額近4億元。
南京星客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晨擔任多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評委。他告訴記者,大賽指導老師和評委大部分來自企業,甚至本身就是創業者。他們具有專業優勢,對商業規則也有所了解,其現身說法可以指導學生們少走彎路,當學生們真正接觸到創新創業時也可提供幫助。“創業之路艱難,如果有人在前面扶一把,可以讓新的創業者們更好更快地成長。”
在李晨看來,高校科研團隊更擅長源頭創新和解決問題,他們的研究成果可能在落地方面有一些難度;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會遭遇很多“卡脖子”難題和“攔路虎”,卻不知道如何找到高校內相對應的研究團隊。這其實是商業資源和高校之間聯系不夠緊密造成的。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可以創造一種友好生態和長效機制——讓高校和企業各往前走一步,讓高校的強勢專業和產業賽道聯系更加緊密。(本報記者 鄭焱 葉真)
來源:《新華日報》 2023年4月17日 第7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