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18時51分,“羲和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拉開了我國空間探日的序幕。“羲和號”衛星由國家航天局批復立項,由南京大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研發。自衛星項目提出...
2021年10月14日18時51分,“羲和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拉開了我國空間探日的序幕。“羲和號”衛星由國家航天局批復立項,由南京大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研發。自衛星項目提出,至其成功發射,歷時六年。團隊與各系統單位團結合作、不懈拼搏,確保了衛星工程的成功。“羲和號”衛星科學與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李川介紹,“‘羲和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打破了我國沒有第一手空間探測數據,依賴國外空間探測數據的被動局面。”
“羲和號”衛星實現了國際首次太陽Hα波段光譜成像的空間觀測,對研究太陽低層大氣動力學和太陽爆發物理機制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南京大學團隊負責衛星科學與應用系統,制定衛星的觀測計劃,承擔衛星數據的標定和發布。“羲和號”每天接收大約1Tb數據量,需要進行科學化處理,才可供科學家使用,李川介紹說,“我們現在已經完成了科學數據中心的軟硬件建設,能夠快速高效地完成數據的標定和發布,‘羲和號’衛星科學數據質量特別優秀,我們正在利用這些數據開展一系列研究工作。”
“羲和號”衛星還能為我國其它科學探測衛星探路,相關科學數據通過南京大學太陽科學數據中心進行國際共享,為國際上的太陽物理和空間科學的研究貢獻力量。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羲和號”衛星科學總顧問方成說,“基礎研究一方面要走到國際的前沿,另一方面要跟我們國家的重大的需求結合起來。我們的技術也可以逐步提高,可以破除各種‘卡脖子’現象。”
目前“羲和號”探日計劃是從地球的角度觀測太陽,未來將對太陽立體探測,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太陽。
像“羲和號”衛星這樣把基礎科研和國家重大需求相結合的項目,南京大學還有不少,例如“功能集成光量子芯片”等七項成果亮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學校研究團隊參與完成了港珠澳大橋工程建設決策治理等工作;完成長三角和京津冀區域地面沉降、三峽庫區滑坡災害的監測與預警系統建設,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和國家戰略實施做出重要貢獻。
近幾年,南京大學以“四個面向”要求(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指引,推進實施科研轉型提升戰略,持續探索以基礎研究為根,向創造技術、成果轉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體原創驅動式”科學研究新模式,打造“理工醫”科技創新新高峰。
來源:江蘇教育頻道、南京大學
編輯:黃心、王筱
審核:謝雨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