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教育大會,為江蘇教育現代化建設勾畫路線藍圖,亦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指明發力方向。為貫徹落實大會精神,江蘇省教育廳與人民網江蘇頻道在全省抽選20所各類高校,聯合推出視頻...
編者按
教育國本,立德樹人,高等教育尤其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2019年5月16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教育大會,為江蘇教育現代化建設勾畫路線藍圖,亦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指明發力方向。為貫徹落實大會精神,江蘇省教育廳與人民網江蘇頻道在全省抽選20所各類高校,聯合推出視頻欄目《江蘇高校訪談錄》。今天,我們推出對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的專訪,以下為訪談實錄:
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
人民網:貫徹江蘇省教育大會精神,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各位網友,大家好,這里是人民訪談,今天我們的專訪嘉賓是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陳書記,歡迎您!
陳利根: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好!
人民網 : 陳書記,此次全省教育大會指出,要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首先想請問您,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南京農業大學有著什么樣的發展定位?
陳利根:南京農業大學是一所百年老校,開創了我們國家四年制農業本科教育的先河,也是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的先驅之一,南農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也是“雙一流”建設高校。目前,學校已成功進入U.S.News“全球最佳農業科學大學”前1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科教興國、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等七大戰略部署,指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我們正好處在兩個優先發展的結合點上。在這一背景下,農業高校自然就成為了農業科技創新的橋頭堡與主陣地,也承載著解決“三農”問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責任,肩負著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使命。
建設教育強國,我們必須要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那么,南農作為一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既是服務教育強國的主動作為,也是我們南農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今年下半年,學校即將召開學校第十二次黨代會,我們也將確立學校的建設目標,我們就是要建設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主動融入國際坐標系,積極參與到國際競爭,努力在江蘇高等教育的“高原”上,隆起南京農業大學的“高峰”。這個目標的確立,應當說是南京農業大學從單科性大學到多科性大學,從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到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接續的努力奮斗中,不斷探索和確立的新的歷史階段的戰略目標。
人民網:不管是全國還是全省教育大會都強調,要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請問南農在這方面都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經驗?
陳利根:在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以后,我們學校迅速召開了一流本科教育推進會,聚焦高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我們提出了要培養具有“大為、大德、大愛”接力者的育人目標。
一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我們要以“大先生”育“大人才”。我們建立加強和改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意見、師德長效機制、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一系列制度;弘揚師道尊嚴,隆重舉辦教師節盛典,我們也開設了“師德大講堂”;樹立師德典型,開展教書育人楷模、師德標兵與最美教師評選;建設了“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工作室,舉辦了“立德樹人”中青年骨干教師思政培訓班,我們跟井岡山大學也共建了教師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等等,通過這些措施全方位打造師德高尚的新時代教師隊伍。
二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切實做到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第一個方面是創新傳統思政課的教學方式,我們把中國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融入到思政課程之中,這些公開課用“紅船”話劇把黨的誕生這樣的故事,以及音樂黨課等舞臺形式演繹思政課程,在師生中引起了非常好的反響。第二個方面,我們不斷完善“三全育人”的大格局,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等“十大育人體系”,打通壁壘,加強協同。目前,我們校領導班子全體成員全部下班,下到本科生班擔任本科生班主任,接下來我們還希望要把我們的教授,每一個教授深入到班級里面去,讓我們的全體教師“全員育人”。第三個方面,我們也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資源,農業大學有農業大學課程自身的特色,我們也形成了以茶文化、農業稻作文化、飲食文化等一批課程思政的教學案例。同時,我們也注重提取大學文化的思政給養,凝聚了傳統的青霉素飛越駝峰航線(精神),因為我們國家第一支青霉素菌種就是我們的教授、我們的先人飛躍駝峰航線到了國內才生產出來的;我們有動物西遷、縱橫數千里(精神),在抗戰時期農業大學很多農場寶貴的家禽、畜牧品種,從南京一直趕到重慶,這是非常感人的事跡,保持了很好的種子資源;我們有北大荒七君子守邊疆、戰天荒、建糧倉的時代精神,因為在(19)57年這一批南農的畢業生咬破手指寫了血書,堅持要到邊疆去建設邊疆,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這些精神在我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
第三是建設“新農科”,推動人才培養的質量革命。我們堅持以新理念抓總體布局,出臺了加強一流本科教育的二十條意見,全面推進“大國三農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我們積極搭建科教協同、產教融合、本研銜接的人才培養路徑,推進人才培養與“三農”事業和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我們緊跟需求調整現有專業布局,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智慧農業專業等等,優化農科特色通識核心課程體系,探索建立書院制榮譽學院,推進智慧教學建設。另外,我們也通過世界農業獎這個對話平臺,加強了與世界涉農大學和國際組織的交流,也拓寬了學生的國際視野等等。
人民網:陳書記,此次全省教育大會也提到“要全力支持創建更多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南農是一所學科特色鮮明的百年老校,想請問您在推進一流學科建設方面,學校接下來有哪些具體舉措?
陳利根:好的,學科建設對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具有重要影響,可以說是學校建設發展的龍頭。南農這么多年通過自身努力,也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特色,而且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目前,我們學校有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進入全球前1‰。我們的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行列。在國家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們有7個學科領域進入A類,其中有4個學科領域獲得A+,應當說是非常好的。如果A+學科數來算,我們在江蘇高校中能排到第二。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我們的學科建設要真正跟世界一流大學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所以在學科建設方面,我們也在不斷的探索與努力。 首先,是做好學科建設的生態布局。 我們要讓我們的學科既有“種樹”的高度,又要有“種草”的寬度,我們希望以優勢學科為牽引,科學定位文理工科,加快推進學科的綜合化,重視哲學、數學、化學等基礎學科的建設,逐步形成“強勢農科、優勢理工科、精品社科、特色文科”的學科生態布局,在保持我校優勢學科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加快學科綜合,擴大我們辦學影響。
其次是加強新興交叉學科建設。我們要讓學科建設更有生命力,應當說建設新興交叉學科是關鍵。我們要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科技、工程技術去改造提升我們的傳統優勢學科,保持優勢領域的世界一流;推動建設人工智能、智慧農業、營養與健康等新興交叉學科。目前我們學校正在推動的、前期投入也很多的作物表型組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就涵蓋了生物學、數學、光學工程、統計學等11個學校現有的支撐學科,以及作物學、園藝學、食品科學等9個應用學科。
同時,我們也推進學校學科建設的系統工程。我們采取了“分類、分層、分階段推進”的發展路徑以及“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發展策略,來全力推進“一流學科引領計劃”“優勢學科振興計劃”“新興交叉學科培育計劃”和“基礎學科提升計劃”,努力建設一流學科,為一流大學的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人民網:應該說,南農大的學科特色和優勢是十分鮮明的。請問陳書記,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學校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社會、服務三農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果?
陳利根:服務鄉村振興,就是要解決資源供給的問題、路徑探索的問題以及智慧支撐的問題,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
我們一是要讓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更加精準的對接國家需求。我們鼓勵老師開展自由探索,同時也在逐步改變以前自下而上的、零零碎碎的“小科學”或作坊式科研方式,現在形成自上而下的、有組織的“大科學”意識,圍繞國家需求開展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剛剛我講到的南農正在做的作物表型組學的研究,以及我們牽頭成立的長三角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就是我們的一些探索,目的就是希望更加精準的提供服務鄉村振興的科技資源與研究成果。
二是我們要打造鄉村振興的樣板間,讓大家看看鄉村振興到底是什么樣子。我們在江蘇每個地級市,在安徽、云南、貴州等20余個省市地區,建立了教學科研、綜合示范、特色產業等各類基地100余個,這是我們服務鄉村振興的條件基礎與重要支撐。
南京農業大學地處江蘇省,在長三角發達地區與長江經濟帶前沿,可以說具有了服務鄉村振興的經濟、資源與地域優勢,我們的目標就是立足江蘇,充分發揮東部地區的輻射效應,通過“東西聯動”,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發出南農的聲音、做出南農的貢獻。
在這里面,我們首先講到的要“東部發力”。東部發力就是立足江蘇,依托江蘇地域、經濟、氣候優勢,精心設計鄉村振興的樣板。今年上半年,我們已經先后在南京浦口區、六合區、蘇州常熟市、淮安盱眙縣、常州市金壇區等地建立鄉村振興研究院和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基地,我們就是努力在江蘇率先打造全國鄉村振興可示范、可復制、可推廣的經典案例。
“西部聯動”,就是立足我校定點扶貧的貴州麻江,假期里我們還有一大批教授專家就在麻江。我們也希望通過學校優勢的科研成果,比如菊花、稻米、紅蒜的產業推廣,以及研究生支教、干部掛職等方式,探索服務西部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在這方面,學校已經連續2年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扶貧十大典型項目,每年只評十個項目,我們已經連續兩年入選了。我們也希望努力通過“東西聯動”,形成面向全國服務鄉村振興的輻射效應。
三是我們要提供服務鄉村振興的南農智慧。在過去100多年的辦學當中,我們也圍繞這個主題在做這方面工作。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無論是我們開展的“科技大篷車”工程,還有在江蘇開展的“百名教授興百村”品牌項目,還是我們現在構建的“雙線共推”與“兩地一站一體”的服務模式,這些都獲得了國家領導人的批示,農業部在文件出臺里都采用了我們的建議,這些都是我們在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應該說,長期以來,南京農業大學的建設與發展始終圍繞兩個關鍵詞,就是“大學”與“大地”,一方面我們的人才培養始終扎根于中國大地,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研究成果直接應用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上,應用于“三農”事業。
南京農業大學將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全省教育大會精神,不斷加強內涵建設,切實加強“雙一流”建設步伐,竭盡全力為推動江蘇的高等教育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為建設“強富美高”的新江蘇貢獻我們南農的力量。
人民網:非常感謝陳書記和我們的分享!在全省高等教育新形勢下,我們也相信,南京農業大學將取得更好的發展成就,描繪出更美的“服務三農”新篇章。最后也感謝各位網友的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陳利根:謝謝,再見!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