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順港在黃海之中的深海智能網箱上見證一場深海水產養殖的革命時,也用自己的經歷展示著他的母校日照職業技術學院 “向海圖強”的辦學特色。朱順港所學的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是學校國家高水平專業群中的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尹明亮 王凱
當朱順港在黃海之中的深海智能網箱上見證一場深海水產養殖的革命時,也用自己的經歷展示著他的母校日照職業技術學院 “向海圖強”的辦學特色。朱順港所學的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是學校國家高水平專業群中的核心專業,培養的學生遍布山東沿海各大水產養殖企業。通過引領一次次養殖技術的變革,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在把日照的水產養殖產業鏈不斷拉長,也把水產養殖從淺灘推到深海,甚至是新疆麥蓋提的大沙漠。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的微藻種質庫里有180多種微藻。
小藻有大用
日照對蝦吃上了“日職藻”
在日照海邊一個南美對蝦養殖場里,茶褐色的養殖池為對蝦提供了一個安全舒適的生長環境,這里是日照市海洋水產資源增殖有限公司的對蝦養殖工廠,而讓海水變色的是微藻,它們來自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海洋技術系的實驗室。
“養蝦需要先調水,現在微藻已經取代了以前的生態制劑,微藻可以調節水質,也是對蝦的餌料,不僅更生態環保,水質也更穩定。”公司副總經理張樹東對這些微藻贊不絕口,池中綠色的微擬球藻和褐色的硅藻都是本地藻種。市場上銷售的微藻藻種,每毫升的密度一般只有幾百萬個,但這兩個藻種的密度分別達到了每毫升兩億個和每毫升4000萬個,它們一起守護著對蝦從小長到大。
蝦池中的一粒粒微藻從野外水體走進實驗室,再走進蝦農的池塘,走過的路卻不簡單。
“微藻對水體有不同要求,這些藻種是我們針對對蝦養殖的需要,專門從當地藻種中篩選出的適應當地水體的藻種,經過純化并擴培后供給農戶使用,從2023年初開始選育,前后經歷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在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微藻新技術研發中心,負責人趙璐說。在她背后是存有180多種藻種的微藻種質庫,其中有10多種都是從當地藻種中選育出來的。
小小的微藻進蝦池、入魚塘,也承載著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引領新一次水產養殖革命的使命。
“專業建設對接‘向海經濟’,學校從2018年開始進行微藻的研究,也是為了更深入地服務日照市水產養殖產業,拉長水產養殖的產業鏈。”看著實驗室里的藻種,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海洋技術系主任黃賢剛也展望著更多可能。“不止對蝦養殖,當地的石斑魚育苗也已經廣泛用上了我們選育的微藻。在土壤改良、雞飼料生產等領域,我們的微藻產品也已經投入產業應用。” 黃賢剛說。
學生在日照職業技術學院蝦青素制備實驗室里做實驗。
突破育種
引領日照水產養殖革命
拉長水產養殖產業鏈不僅限于微藻領域,蝦青素的提取以及應用研究是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另一個新的突破點。
“如今我們從南極磷蝦中提取的蝦青素的純度差不多是行業標準水平的4.5倍。”學校蝦青素研發團隊負責人周慶新博士介紹,在藻源蝦青素的研究方面,他們攻克蝦青素水不溶、易降解、難吸收、腥味重四大技術難題,使蝦青素兩年貯藏期保留率達95%以上。
在周慶新的實驗室一側,擺放著這幾年取得的各種專利證書,而另一側是與企業合作開發的蝦青素產品,都已經投放市場。
“產教融合,通過專業建設引領水產養殖產業發展的變革,蝦青素和微藻一樣,都是學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最新的突破方向。”黃賢剛說,這將是學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群引領的日照水產產業的第三次革命。
進入新世紀以來,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已經先后引領了扇貝育苗和大菱鲆養殖兩次產業革命。
離實驗室不遠的教室里,57歲的老教授顧成柏正在給學生們講著專業課,他便是學校引領第一次日照水產產業革命的主角。以往,日照主要養殖海灣扇貝,20年前,顧成柏團隊解決了櫛孔扇貝在基質較軟海域的育苗難題,讓日照成為北方主要的櫛孔扇貝育苗基地之一。
到了2010年,學校又在大菱鲆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上取得突破,在山東沿海的眾多大菱鲆養殖企業,日職畢業生也一度一人難求。
“服務于產業發展,這是學校水產養殖專業設立的初衷,這些年的發展,我們也一直在堅守初心。”在課堂上,顧成柏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這些年,他也見證著學校一代代畢業生服務于日照以及山東沿海的眾多水產養殖企業。
李宜圣在喂養三文魚。
從深海到大漠
日職學生都帶去了“日職芯”
“從灘涂養殖,到工廠化養殖,再到深遠海養殖,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水產養殖技術專業要一直走在產業的最前端。” 對于學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群的定位,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蘇海勇有著自己的認識。
“要緊緊圍繞產業需求,打造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培養產業需要的人才。” 蘇海勇說。
五一假期剛過,在位于日照奎山街道辦事處的一個三文魚陸基馴化基地,學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2024屆畢業生李宜升迎來了他最新的一批三文魚。
“三文魚在這里馴化15到20天后,將轉移到12海里外的近海養殖網箱,夏季來臨時,將轉移到130海里外位于黃海冷水團的深海養殖網箱。”
李宜升所在的山東萬澤豐海洋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專門從事深海養殖,在這個海洋牧場工作將滿一年,李宜升忘不了第一次走上深海網箱的場景。
“大海上的日出非常美,但更震撼的是一個網箱里那30萬尾活蹦亂跳的三文魚。”
說起從事的工作,李宜升甚是自豪,他站在了水產養殖走向深海的最前沿。
在今年,又有三位學弟追隨李宜升的腳步參與到了這個打造深海牧場的事業中來。
“在水產養殖走向深海的變革中,學校并沒有缺席,一直在為各個企業提供著人才支撐。”站在學校智慧海洋漁業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的深海養殖模擬大屏前,黃賢剛為學生們感到驕傲。
當李宜升和學弟們在深海耕耘的時候,在千里之外的新疆麥蓋提縣,學校水產養殖技術專業2022屆畢業生張中民和在讀大二的宋奇正在幫助當地居民在沙漠里養殖澳洲淡水龍蝦。宋奇剛到一個月,而第二次赴新疆的張中民除了做技術指導外,還在那里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十畝蝦田。
“從2020年開始,作為日照援疆的重要項目,學校開始了‘東蝦西移’的探索,如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澳洲淡水龍蝦的養殖面積已經有500畝。”從事十多年澳洲的淡水龍蝦養殖的研究,學校水生物養殖訓練中心負責人付寧的研究成果在葉爾羌河兩岸開了花。
“海洋產業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我們的水產養殖技術專業,在緊密對接產業、服務產業的過程中,解決了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難題,為日照市現代海洋產業鏈裝上了‘日職芯’。”對于專業對接“向海經濟”的未來,蘇海勇也有著更多的期待。
在學校水生物養殖訓練中心,幾只小比目魚在淡水魚缸里自由覓食,這是付寧正在進行著的比目魚淡水養殖實驗。這是他最新的研究方向,或也是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給行業的另一個期待。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