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山學院生物與釀酒工程學院張西梅開設的《植物學實驗》課打破傳統框架,以 “行走的課堂” 形式,帶領學生們在校園中穿梭,感受植物生命的靈動,引發關注。
近日,泰山學院生物與釀酒工程學院張西梅開設的《植物學實驗》課打破傳統框架,以 “行走的課堂” 形式,帶領學生們在校園中穿梭,感受植物生命的靈動,引發關注。
張西梅表示:“植物學不只課本中的形態描述,而是感受植物生命的靈動。” 在其課程中,“校園植物調查” 成為重要實踐活動,其中 “植物之美” 觀察環節尤為亮眼。她引導學生從形態、色彩、生態三個維度,對銀杏的扇形葉、黃櫨漸變紅葉、牽牛花攀緣生長等進行觀察記錄,讓學生在欣賞植物之美的同時,深入了解其生長習性與生態環境。
結合春季人們食用野菜、野生藥材和藥膳的習慣,張西梅將泰山中藥文化融入課程。在實驗選材上,她引入泰山黃精等特色藥用植物,通過講解其名稱與形狀的對應關系,結合相關典故和傳說,增添課程趣味性;課堂理論教學中,薺菜涼血止血、蒲公英清熱解毒等常見野菜的藥用價值講解,巧妙地將植物學特性與中藥功效相聯系;實驗環節,學生不僅學習辨認野菜的植物學特征,還在討論中分享油炸薄荷、白蒿雞蛋餅等傳統做法,同時掌握刺兒菜野外止血等民間養生知識。
該課程取得顯著成效。許多原本對植物一無所知的學生,如今能識別校園內 30 余種藥用植物;去年技能考核中,藥用植物識別正確率大幅提升。學生的審美與觀察能力顯著提高,開始關注植物多樣性,發現校園植物獨特之美。
在創新創業方面,學生成果豐碩,“山東省黃精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與利用研究” 項目獲第九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國賽三等獎,還申請了 “一種黃精須根保健茶及其制作方法” 專利,完成多項本科論文,制作 200 余種兼具科學性與文化性的藥用植物臘葉標本。
“這門課的目標不是培養植物學家,而是喚醒感知力。” 張西梅介紹,當學生發現國槐念珠狀果實用于吸引鳥類傳播種子,便會理解自然界設計的深意,而這種觀察力將助力他們洞察更多深層意義與聯系。課程結束后,不少學生自發組建 “校園植物觀察團”,持續探索草木奧秘。
(來源:泰山學院)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