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組建海洋大學”。近日,這一項目迎來新進展!記者從南方科技大學...
2019年8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組建海洋大學”。近日,這一項目迎來新進展!
記者從南方科技大學獲悉,近日,該校收到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復函,正式賦予海洋大學項目代碼,這標志著海洋大學項目建議已批復,進入政府投資建設程序。
項目選址壩光
辦學目標對標麻省理工
近日,財政部官網發布《南方科技大學發布海洋大學概念規劃設計方案公開招標》,透露了海洋大學辦學目標、辦學規模、學科設置等重要信息。
海洋大學由南方科技大學牽頭負責籌建,根據上述招標相關文件,項目選址深圳市大鵬新區壩光區域。
辦學目標上,海洋大學對標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等國際一流高校。目標建設一所國際化、高水平的新型研究型海洋大學,打造全球海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海洋科技創新高地以及全球海洋發展高端智庫,成為海洋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深圳海洋產業跨越式發展,提升深圳海洋領域國際影響力。
(圖為壩光區域 來源:愛大鵬)
2022年開始培養學生
辦學規模為全日制在校生約1萬人
在辦學規模上,海洋大學將開展本、碩、博一體化教育,構建完整的辦學層次。借鑒國際著名海洋大學的辦學經驗與規模,考慮深圳海洋產業發展需求,擬定海洋大學辦學規模為全日制在校生約10000人。
為適應海洋事業與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重心上移的趨勢,結合深圳海洋高端人才稀缺的實際情況,學校穩定發展后,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比例初步擬定約為2:2:1。
在籌建階段,依托南方科技大學等共建單位,從2022年開始培養學生,之后逐步增加學生規模,爭取2024年在校生規模達到約800人。
重點發展海洋交叉特色學科
在學科設置上,堅持“對標前沿、交叉融合、凝練特色、錯位發展”,突破傳統學科設置,重點發展海洋交叉特色學科,構建“強交叉、大綜合”的新型特色學科體系。
學科專業設置堅持“小而精”,不追求“大而全”。對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的“四梁八柱”,即經濟產業、科技創新、文化生態、綜合管理、全球治理等領域需求,重點打造三大特色學科群。
01
對接深圳海洋產業發展需求,推動傳統大工科向海延伸,創建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工程技術學科群,培育海洋產業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
02
結合深圳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和打造國際航運中心的重大需求,創建海洋+經濟、金融、管理、法律、文化以及國際航運等學科群,培育海洋金融、法律服務及高端航運人才。
03
對接國家海洋戰略、海洋安全需求,開設軍民融合相關學科,包括軍事海洋學、島礁生態與安全、海洋智能探測等。
日前,南科大官網發布的《海洋大學獲得項目代碼 籌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的信息中透露,目前,海洋大學戰略布局、學科建設與高端人才引進、校園規劃建設等工作正全面有序開展。南科大將秉承“戰略引領、頂天立地、先行示范”的理念,以更廣闊的全球視野,打造世界一流海洋大學。
海洋大學籌建相關背景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發布,其中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組建海洋大學”。
2021年6月,加快深圳海洋大學籌建,被寫入深圳市“十四五”規劃。
2021年10月29日,“2021深圳市大鵬新區招商大會”上透露,深圳海洋大學項目選址于壩光片區,選址用地面積約65公頃(建設用地約32.8公頃),另預留27公頃(建設用地約13.3公頃)作為遠期辦學用地。由南方科技大學牽頭,統籌全市海洋優質資源共建。市教育局已編制《深圳海洋大學籌建方案(征求意見稿)》,投資約48億元,計劃于2022年開始招生。
2022年1月25日,深圳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關于提請審議海洋大學籌建方案的請示》。會議指出,高水平籌建海洋大學,對于深圳加快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更好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2022年2月20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印發《大鵬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支持海洋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2022年4月13日,深圳市第七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籌建海洋大學納入工作報告。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