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記者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清江外國語學校獲悉,該校從今年9月起開設了“非遺課”,讓學生體驗土家織錦制作過程的同時,更好地傳承、發揚民族文化。
壓線、勾線、紡織……學生們三五人為一組,圍在織布機周圍,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制作土家織錦“西蘭卡普”。11月25日,記者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清江外國語學校獲悉,該校從今年9月起開設了“非遺課”,讓學生體驗土家織錦制作過程的同時,更好地傳承、發揚民族文化。
學生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制作“西蘭卡普”。圖/受訪者供圖
在土家語里,“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鋪蓋,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課程中體驗勞動之美,宣恩縣清江外國語學校在初中部、高中部開設了“西蘭卡普”設計與制作課程。
該校高中部校長助理侯誠告訴記者,“非遺課”屬于選修課,每周一次,時長為2小時。開課以來,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非遺課’上課時,就連沒課的年輕老師,都想去蹭課玩一玩。”
侯誠介紹,該校地處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學生90%以上是少數民族。學校位于山區,先天條件有限,不像城里的學校那樣有條件開設鋼琴、拉丁舞等課程。因此,學校基于自身的民族優勢和地理優勢,打造民族文化課程,讓學生擁有和平原地區學生不一樣的體驗,培養民族文化的“接班人”。
課程籌備前期,學校選派了兩名美術教師跟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學習了小半年時間。此外,學校購置了多臺織布機,供學生們操作、使用。
侯誠表示,為了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傳承民族文化,該校還開設了舞獅舞龍、中國舞、皮影戲、中國武術等課程。此外,還排練了“非遺”課間操,讓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民族文化。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