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齊魯醫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多位教師先后受邀參加全國性思政教育領域學術研討會,圍繞思政課建設、思政教育創新等議題作專題報告與交流分享。系列參會活動集中展現了學校在思政教育領域的探索成果...
近期,齊魯醫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多位教師先后受邀參加全國性思政教育領域學術研討會,圍繞思政課建設、思政教育創新等議題作專題報告與交流分享。系列參會活動集中展現了學校在思政教育領域的探索成果與實踐思考,也為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貢獻了“魯醫智慧和力量”。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內涵式建設暨馬克思主義學院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召開,來自全國80余所高校的200余名專家學者、馬院院長及思政課教師代表參會,研討會聚焦思政課內涵式建設、實踐教學創新與智慧馬院高質量發展等六大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
齊魯醫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王峰受邀參會并分享新時代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經驗。王峰在會議“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圓桌論壇作專題報告。報告以齊魯醫藥學院“現場情景教學思政課”為具體案例,深入探討了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中的機遇與挑戰。他提出,面對實踐教學的挑戰,破局之道在于深挖地方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資源,構建“文化場域即思政課堂”的新模式。齊魯醫藥學院通過系統梳理淄博豐富的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鮮活的教學場域,把理論講授搬到歷史與現實交會的現場,引導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體驗和主動參與中實現價值認同的內化。王峰表示,這種模式有效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局限,構建了立體化育人場景,最終目標是實現思政教育的“入腦入心”,顯著提升學生的參與度、獲得感和價值認同,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富有成效的實踐路徑。
7月19日,“第四屆全國獨立設置醫學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聯盟年會暨新時代思政引領力學術研討會”召開,來自全國10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專家學者和師生代表參會。本次研討會設“專家論壇”及“思政引領力與健康中國”“數智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四個分論壇,聚焦新時代思政引領力在健康中國戰略中的作用、與數智技術的融合路徑等關鍵問題,為醫學院校思政課高質量發展凝聚共識。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厲成曉受邀參會并分享探索“微思政”創新路徑經驗。她在“數智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論壇作題為“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微思政’實踐創新與路徑探索”的研討交流。她圍繞“理論淘金”與“實踐探索”兩大維度展開深入闡述。在理論層面,她聚焦高校“微思政”的核心概念進行剖析,系統梳理其主要特征,并對主要內容展開細致解讀;在實踐層面,探討了高校“微思政”的實施路徑與創新做法,全面呈現其育人成效,其中重點介紹了學校精心打造的“現場情景思政課”這一特色教學品牌。在內容創新上,以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為載體,精心打造“醫學+思政”微內容,讓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在形式設計上,通過“微互動”“微競賽”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著力構建“時時有思政、處處有教育”的沉浸式育人場景;在價值發揮上,充分釋放“微思政”這一新興思政教育模式的獨特魅力,讓思政教育更接地氣、更入人心。
7月18日,“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全國120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創新、教育實踐與路徑建構深入研討。
馬克思主義學院學術副院長徐藝舫受邀參會并分享傳統文化與民族共同體教育融合經驗。她以《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人文教化思想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路徑研究》為題作發言。系統闡釋了《周易》“人文化成”理念對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獨特價值,指出《周易》中“保合太和”的宇宙觀、“民胞物與”的倫理觀與“仇必和而解”的辯證智慧,為破解當前共同體意識教育中“同質化”“碎片化”難題提供了本土化方案。徐藝舫表示,學校將進一步探索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醫學人文課程的融合路徑,培養兼具人文情懷與專業本領的新時代醫藥人才。
此次暑期系列參會交流活動,不僅集中展現了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思政課改革創新中的主動作為與實踐成果,更以全國性學術平臺為紐帶,為學校精準借鑒前沿經驗、深化思政教育內涵建設打開了新視野。學校將以此次交流成果為新起點,持續擦亮 “現場情景思政課” 教學品牌,通過迭代升級讓特色育人模式更具生命力;聚焦 “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傳統文化、數智技術”的深度融合,不斷探索醫學特色思政新路徑。以“潤物無聲”的育人實效,為學校“做一個好醫生”人才培養目標持續賦能,切實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來源:齊魯醫藥學院)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