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開啟,旅行社、教育培訓機構、文博單位等紛紛上新“暑期研學”“研學游”“夏令營”等產品。然而,“研學游”熱度背后也有需要警惕的“坑”。日前,武漢大學發布聲明稱,有機構打著高校的旗號虛假宣...
暑假開啟,旅行社、教育培訓機構、文博單位等紛紛上新“暑期研學”“研學游”“夏令營”等產品。然而,“研學游”熱度背后也有需要警惕的“坑”。日前,武漢大學發布聲明稱,有機構打著高校的旗號虛假宣傳開展營利性研學活動,提醒家長謹防上當受騙。
研學本是讓孩子走出課堂,在實踐中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提升能力的良好途徑。可一些不良機構的所作所為,卻讓研學變了味。一些研學活動“游而不學”,孩子只是走馬觀花地參觀景點,所謂的“研學課程”不過是走過場,無法真正實現研學的教育目的。同時,部分研學機構還存在收費不透明、以次充好、隨意變更行程等問題,嚴重損害消費者的權益。更有甚者,安全保障不到位,帶隊人員缺乏專業培訓,一旦發生意外,后果不堪設想,孩子的安全和健康面臨著巨大威脅。
這些“坑”究竟因何而來?利益驅使是主因。研學游市場火爆,巨大的利益吸引眾多機構紛紛涌入。部分機構只想快速分一杯羹,無心提升產品質量與服務水平,于是便出現虛假宣傳、降低成本、以次充好等行為。市場監管不完善也是關鍵因素。研學游涉及教育、旅游、市場監管等多個部門,職責劃分不夠清晰,容易出現監管空白。再者,家長對研學產品需求旺盛,且在選擇時易受營銷話術影響,缺乏理性判斷,給不良機構留下“可乘之機”。
研學市場的規范程度和質量高低,影響孩子的學習體驗。為此,監管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教育、旅游、市場監管等部門應加強協同合作,建立聯合監管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加大對研學機構資質審查力度,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
同時,中小學校也應發揮積極作用,利用自身教育資源優勢,組織開展高質量的研學活動。針對假期學生旺盛的研學需求,學校不妨為家長提供一些指導性的建議,幫助家長作出理性選擇。
作為家長,在為孩子選擇暑期研學項目時,要認真查閱機構資質,詳細了解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收費明細等信息,多與其他家長交流經驗,切勿盲目跟風。
暑期研學,是孩子們探索世界、收獲成長的美好旅程。期待研學市場日益規范有序,真正發揮其育人價值,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寶貴財富。
(作者:曹燦輝,系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教育局教育工作者)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