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指南》明確提出在中小學應用場景中,應以保障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為前提,通過規范化使用充分發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潛能,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教師不得將生成式人工智能作...
記者從教育部獲悉,近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正式發布了《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簡稱《使用指南》),《使用指南》明確提出在中小學應用場景中,應以保障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為前提,通過規范化使用充分發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潛能,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教師不得將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替代性教學主體。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有三大類核心應用場景
《使用指南》明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三大類核心應用場景。
第一類應用場景是促進學生成長。圍繞不同教育階段、不同類型的學生學習成長的多樣化需求,面向特定場景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學生互動式探究,強化學生的深度閱讀體驗,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另外特殊需求學生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技術突破生理或文化障礙,獲得平等學習機會。
第二類應用場景是輔助教師教學。生成式人工智能可為教師提供教學準備、課堂實施、課后輔導及教學研究的全面支持。依托其精準分析與內容生成能力,教師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教學效能,助力構建人機協同的高效教學體系。
第三類應用場景是支撐教育管理。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管理文本生成和智能分析數據,優化日常辦公、教育監管與評價決策,提升管理的精準性與科學性。
要避免學生的過度技術依賴
《使用指南》強調,在中小學應用場景中,應以保障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為前提,通過規范化使用充分發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潛能。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教師可在課內適當使用輔助教學;初中階段可適度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高中階段允許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學生、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等不同使用主體可根據實際需求,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任務復雜度以及本地資源特點,選擇最適合的實施模式,有序推進相關應用場景的落地實施。
“這一設計旨在平衡技術應用潛力與學生年齡適配性,避免低齡學生因認知不足導致技術濫用或過度依賴。”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人說。
為防范學生因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獨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從制度規范、教學引導與角色定位等維度建立系統性防范機制。
對于教育行政部門,《使用指南》提出教育行政部門在統籌推進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應用過程中,應當秉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規范管理”的基本原則。充分考量區域發展不平衡性、城鄉資源差異性及地方特色多樣性等客觀要素,科學制定本轄區應用推進路徑。制訂相關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政策法規,制定數據安全保護管理辦法,明確倫理審查機制,建立動態調整的“白名單”制度,明確可入校使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清單。
對于中小學校,《使用指南》提出學校應針對不同學齡階段學生,基于差異化的教育場景目標,制定差異化、遞進式的人工智能應用策略。避免采取“一刀切”的簡單化管理模式,警惕對AI工具的過分依賴,加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治理。兼顧提升師生實操技能與滿足情感需求的雙重目標,確保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相融合。對于教師,《使用指南》提出教師須根據學生發展情況和教學環境特征,科學決策技術使用方式與程度,并確保教學內容的適宜性和準確性,實現技術與教育教學目標的有機融合。
《使用指南》同時強調,教師不得將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替代性教學主體,禁止直接使用AI回答學生問題或提供咨詢,要避免直接使用AI生成內容評價學生,嚴禁將個人信息、考試試題等敏感數據輸入AI工具,防止數據泄露與隱私侵害。對于學生,《使用指南》提出學生應避免在作業中簡單復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內容;避免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參加考試與測驗,不得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作弊;避免在展現創造性或個性化表達的學習任務中輕易濫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喪失個人思考與觀點;避免在未查閱高質量教材或權威資料前貿然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獲取信息;避免將個人信息輸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泄露數據和隱私;避免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復制或傳播作品,侵犯著作權。《使用指南》還提出家長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中扮演著重要的監督與支持角色。家長應積極提升自身對新興技術的認知,合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家庭教育,尤其重視引導低齡子女安全、健康地使用。同時,家長應避免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中輸入任何可能泄露個人或家庭敏感信息的內容,家長不能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防范因技術過度依賴導致心靈培育缺失。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