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亞明21日表示,上海新一輪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致力推動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從錯配走向適配,引導高校密切跟蹤市場需求,促進培養體系從“學科邏輯”向“產業邏輯”轉變、培養方式從“標...
中新網上海4月21日電(記者 陳靜)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亞明21日表示,上海新一輪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致力推動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從錯配走向適配,引導高校密切跟蹤市場需求,促進培養體系從“學科邏輯”向“產業邏輯”轉變、培養方式從“標準化培養”向“定制化培養”轉變。
周亞明當日做客2025上海民生訪談節目,就一系列教育熱點問題作出回應。據悉,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是上海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期,上海在5所市屬高校啟動了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此次改革試點,現實有需要、企業有需求、高校有動力。據悉,一方面,上海市教委要推動高校科學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全覆蓋建立教材和教學內容定期更新機制,加強實習實訓環節,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提升人才培養針對性;另一方面,要與上海市經信委、國資委等部門聯手,推動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參與一線課堂教學、對學生實習實踐和學業考核評價,提升人才供給效率。
上海市屬高校要面對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新模式,通過提升人才培養的適配性和質效,在精準支撐產業發展過程中實現錯位競爭、分類發展。據悉,以后,上海要在試點的基礎上推開改革。
記者了解到,當前,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供需錯位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因此,這輪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上海市教委把調整學科專業布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先手棋和關鍵點,考慮從三個維度深化改革:促進辦學定位聚焦、促進人才供需適配、促進校企協同育人。
“面向哪些行業產業、培養什么類型層次的人才,這是每一所大學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因為這是事關‘我是誰’的元命題。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出現‘人找崗位、崗位找人’這一結構性矛盾現象,首要原因是一些高校辦學定位模糊,人才培養定位不具體不聚焦,特色不鮮明,高校建設的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加上供需對接機制缺失,造成人崗供需失衡。”周亞明介紹,現在,學科專業和招生結構與行業產業需求存在不銜接不呼應;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夠合理,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與行業產業實際需求脫節,在當前科技快速更新迭代的時代環境下,高校很難培養出產業所需人才。
據上海市教委方面介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突出面向國家戰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戰略急需人才;應用型高校應突出面向行業產業辦學、構建需求主導和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藝體等特色型高校則應突出服務對應行業,培養專業化人才。本輪改革要推動高校人才培養從錯配走向適配,這就需要高校去主動對接行業產業需求,及時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和招生結構。對此,上海市教委正與產業部門建立上海重點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分析和需求清單發布機制,根據產業部門提供的人才需求趨勢分析,組織高校針對性調整專業布局和招生結構,以此促進高校“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動態匹配。
上海今年首批布局包括量子科學、機器人工程、變革性材料等在內的11個未來學科。對此,上海市教委方面表示,布局建設未來學科是應對快速變化的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前瞻戰略,也是引領教育變革、面向不確定的未來著力尋找教育確定性的重要抉擇。近年來,全球科技發展突飛猛進,量子科技、人工智能、高端材料等前沿領域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焦點,一些發達國家先后對科技前沿和未來產業投入了巨額研發資源。高校,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原始創新主戰場和創新人才培養主陣地,在上海城市發展中發揮著引領支撐作用。
上海市教委方面介紹,近年來,我們大力支持在滬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布局前瞻性、探索性研究,前瞻儲備人才和技術,去年年底聚焦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關鍵領域,首批布局包括量子科技、智慧深海與極地工程、機器人工程、智能醫學等在內的11個未來學科領域。
據介紹,布局建設未來學科是一項新探索:一方面,由于未來學科是對傳統學科的顛覆,很難從傳統學科和模式中發展,因此,上海將注重引導布點高校突破學院、學科壁壘,匯聚優質資源,形成跨學科融合的組織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未來學科沒有現成知識和現成人才,上海還會注重引導高校探索建立符合未來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機制,將新發現和新發明盡快轉化為課程體系,構建支撐前沿科技發展和未來產業成長的知識體系,聚力培養具備多學科知識背景,能夠快速適應需求變化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完)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