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全國統一的數字教育資源供給大市場,引導企業研發符合應用需求的數字化教育產品和解決方案等。
4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下稱《意見》)發布,共分七個部分,共22條政策舉措,提出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
《意見》明確,將推動打通學校、學生、教師全鏈條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實現校園無線網覆蓋;構建全國統一的數字教育資源供給大市場,引導企業研發符合應用需求的數字化教育產品和解決方案等。
當日,教育部召開發布會介紹落實相關工作考慮。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周大旺表示,下一步將打造國家智慧教育平臺2.0智能版,組織研發具有前瞻性的實用AI工具,接入國產通用大模型,幫助師生更好掌握AI技能。
持續升級國家平臺公共功能
在深入推進集成化方面,《意見》提出,完善國家智慧教育“四橫五縱”平臺資源布局。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樞紐,集成各級優質平臺、資源、服務,逐步實現入口統一、資源共享、數據融通。圍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四大領域和德智體美勞五大版塊建設匯聚精品資源。
同時,持續升級國家平臺公共服務功能。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擴大教育公共服務“一網通辦”事項。優化招生入學、考試評價、學籍查詢、學歷學位認證、教師資格查詢、普通話等級證書查詢等服務,優化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優化出國留學全程在線服務。
《意見》要求,推進國家平臺全域深度應用,推動各省(區、市)制定整體推進區域教育公平優質發展數字化解決方案,實現省內平臺、資源、服務與國家平臺互聯互通。推進“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常態化應用,拓展備課授課、作業管理、班級管理、考核評價、家校溝通、課后服務等高頻場景應用。
在教育數據集成和有效治理方面,《意見》明確,建好國家教育大數據中心,統一數據標準和接口標準,打通學校、學生、教師全鏈條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實現“一數一源”,深挖教育數據富礦,構建大數據賦能教育治理新體系。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引導企業研發相關產品
在大力推進國際化方面,《意見》提出,要持續增強數字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推動數字教育資源的國際共建共享,建好國家平臺國際版,加強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平臺對接,探索設立國別專區。持續實施“慕課出海”行動,賦能“魯班工坊”等職教出海項目建設。
完善基礎設施方面,《意見》明確,推進智慧校園標準化建設,逐步普及教學智能終端。推進IPv6規模部署及應用,推動中小學校合理擴容出口帶寬,滿足教育需求。引導學校支持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校園無線網覆蓋。
同時,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標準制修訂,形成覆蓋數字教育軟硬件環境、平臺工具、數字資源、教育數據、網絡安全等方面標準規范。做好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購買優質數字資源和服務等經費保障,對農村、邊遠地區視情給予傾斜支持。基礎電信企業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網絡使用資費給予優惠。
記者注意到,《意見》明確,構建全國統一的數字教育資源供給大市場,引導企業研發符合應用需求的數字化教育產品和解決方案,保護資源貢獻者知識產權。
《意見》強調,嚴格資源內容審核制度,落實平臺主體責任,堅持提供必審、上線必審、更新必審、審必到位原則,確保政治性、導向性、科學性、適用性、規范性、時效性、公益性。依托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強化實名管理。強化核心和重要數據防篡改、防泄露、防濫用能力;有效規避網絡攻擊、信息繭房、算法霸權、依賴成癮等問題。
開發人工智能教育專用大模型,組織師生參與調優
發布會上,周大旺介紹,下一步,教育部將把《意見》落實與實施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緊密結合起來,把近期的工作重點納入《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三年行動計劃》。
一是在平臺升級方面,打造國家智慧教育平臺2.0智能版。引入智能交互、知識圖譜、多模態數據分析等技術,優化課堂測評、資源搜索等智能功能,完善“AI試驗場”,組織研發具有前瞻性的實用AI工具,接入國產通用大模型,幫助師生更好掌握AI技能。
二是在資源擴容方面,不斷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更新資源,促進教育信息共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集中上線系列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擴容升級國家平臺國際版,面向國際用戶開發多語種版本的課程資源。
三是就業賦能方面,聚焦高校學生的就業需求,啟動“雙千計劃”,推動1000多個微專業,涵蓋急需緊缺型、應用技能型、交叉復合型等內容,打造了1000多個職業能力的培訓課程,覆蓋了數字提升、技能訓練、人工智能應用、實習實踐等方面內容。
四是在生態構建方面,構建多元參與的人工智能應用生態,開發人工智能教育的專用大模型,建設語料聯盟和開源社區,組織廣大師生參與調優教育大模型。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