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煙臺市福山區門樓鎮的百年老集上,一群身著紅色隊服的年輕人正專注記錄著剪紙藝人指尖翻飛的紋樣,這是山東商務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AI趕集實踐隊開展大集調研的日常場景。
近日,在煙臺市福山區門樓鎮的百年老集上,一群身著紅色隊服的年輕人正專注記錄著剪紙藝人指尖翻飛的紋樣,這是山東商務職業學院信息工程學院AI趕集實踐隊開展大集調研的日常場景。
這支由山東商務職業學院師生組成的青年團隊,他們肩扛攝像機,手捧筆記本,與頭發花白的老手藝人圍坐暢談,在斑駁的戲臺前記錄逐漸消逝的鑼鼓聲,用兩年時間走遍膠東大地,打造“文化+科技+產業”協同賦能的“四季大集”新范式,使大集成為展示山東好品、傳播山東文化的重要窗口。
“每個集市都是一部活態的地方志。”團隊負責人劉霂原展示著厚度超10厘米的調研手記。2022年初春,這支平均年齡19歲的隊伍開啟了“尋集計劃”,他們在凌晨三點的海鮮集市記錄漁家號子,用影像資料、文字口述實錄,記錄著一個個民俗記憶。至今,他們已經走過了300多個大集。
面對數字化時代的傳承困境,團隊創新研發“非遺活化VR影像庫”。在萊州草編工作室,成員們將200余種編織紋樣轉化為數字資產,開發出VR互動教學系統。“現在年輕人掃掃碼就能學編螄螺簍,老手藝有了新生命。”工作室負責人邊說邊展示手機里的虛擬教學界面。
如今,這支青年隊伍仍在大集間前行。他們新啟動的“百集千村”計劃,將繼續用雙腳丈量文化脈絡,以創新激活傳統基因,在鄉村振興的宏圖里書寫屬于新時代的注腳。正如李昊昱在調研日志中所寫:“集市升騰的炊煙里,藏著中國鄉村最本真的生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世界看見這種美好。”
(稿件來源:山東商務職業學院 文/王正臣)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