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31日15時37分,搭載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8分鐘后,夢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并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一過程被90后天體物理學博士...
北京時間10月31日15時37分,搭載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8分鐘后,夢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并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一過程被90后天體物理學博士、知乎答主劉博洋從距離400公里外的地面上記錄下來,他自主開發光學追蹤程序,經過40多次拍攝,留下了“天宮”空間站從核心艙,到土字型、L型、再到T型建設過程中極為珍貴的影像記錄。
“我拍空間站的想法兩年前就有了。”2020年在西澳大學讀博時,劉博洋就對拍攝空間站產生興趣,但是一直苦于沒有現成的光學追蹤程序可用,且只能觀測國際空間站。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中國空間站的建設正式開啟。今年3月,劉博洋意識到,今年將是中國空間站建設最為密集的一年,隨著天舟三號撤離空間站,到天舟四號發射,神舟十四號發射,以及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的發射,“中國空間站每個月,甚至每一天的形態都可能不一樣。”
他給自己下了個死命令,用十幾天時間開發出了一套光學跟蹤程序,讓望遠鏡從地面自動捕捉400公里外高速運動中的空間站。
劉博洋解釋,空間站過境時的移動速度高達每秒7.68km,相當于手槍子彈出膛速度的20倍,空間站每92分鐘可以繞地球一圈,靠人力實現穩定跟蹤幾乎不可能。“如果望遠鏡定著不動,不到半秒鐘就飛過去了,很難記錄它的動態影像。”劉博洋需要通過自動控制程序,讓跟蹤裝置自動識別出空間站,然后由望遠鏡捕獲、跟蹤、拍攝。
經過多次失敗和調試,今年4月19日,劉博洋和好友第一次在河北衡水拍下了中國空間站高清影像,“相當于在400公里外拍到高速路上高速行駛的汽車。”此后,他更是40多次追拍空間站,記錄下中國空間站構型變化的完整過程。
“現在我們中國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很幸運能夠作為天文攝影師,見證中國大航天時代的開始。”劉博洋說。
劉博洋將開發程序、追蹤拍攝的過程記錄下來,發布到知乎等各種網絡平臺進行科普,受到網友追捧,“看得我熱淚盈眶,”“中國的創新進步就是這么一點一點出現的。”不少網友如是評論。還有很多網友詢問他,能否對追蹤程序進行“開源”。作為科普答主,劉博洋稱,“拍攝空間站的過程讓我體會到,社會對于有目標有決心的人是非常友善的。”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