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執委會給每個金牌隊獎勵人民幣50萬元,銀牌隊獎勵30萬元,銅牌隊獎勵20萬元,優勝隊獎勵10萬元。
“用力要輕,要穩,而且要勻……”在眾人圍觀中,一位職業院校中餐烹飪專業教師手持刻刀在南瓜上一番雕刻,一根纖長細膩的孔雀尾翎出現了。8月19日、20日,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餐烹飪”賽項場地,這只由60根金色“南瓜尾翎”構成的“孔雀迎賓”食材雕刻作品吸引了眾人圍觀。
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簡稱“世校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起,是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賽分布在天津和江西兩個賽區舉辦,8月陸續進入線上線下比賽進程,共設23個賽項,其中包括5個競賽單元、15個賽項和3個展演類單元、8個賽項。
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餐烹飪”賽項中展示的食材雕刻技能。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8月20日上午,大賽閉幕式及頒獎儀式舉辦,此次比賽共產生15枚金牌、15枚銀牌、15枚銅牌、56枚優勝獎牌,合計101個獎項。大賽執委會給每個金牌隊獎勵人民幣50萬元,銀牌隊獎勵30萬元,銅牌隊獎勵20萬元,優勝隊獎勵10萬元。
“讓更多青年學子在職業教育生態雨林中茁壯成長,期待未來有更多師生參與大賽,期待技能的魅力影響到更多的青年人。”教育部副部長孫堯在大賽閉幕式上說道。
年近六十的技術能手現身大賽領獎臺
頒獎儀式上,一個年近六十歲、身穿橙紅色工作制服的身影出現在領獎臺上。他叫張玉春,是全國技術能手、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天航局技能專家,他率團隊在這次大賽展演類疏浚技術與疏浚裝備賽項中獲得特別合作獎。
全國技術能手、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天航局技能專家張玉春。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在大賽上,張玉春團隊展示了國家的疏浚設備和疏浚技術。“多年來,我國疏浚設備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現在所有疏浚設備的設計和大型疏浚設備的建造,都是我們國家自主研發。”
張玉春介紹,自己年輕時在一所中職學校畢業后,就來到中交集團工作。由于精湛的技能和勤懇的工作態度,張玉春入行不久就成了“師傅”。張玉春告訴記者,自己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創新,“原始的油嘴加不進油,怎么讓它能加油?我的創新就是從小小的加油嘴改造開始的。”
“要想成為真正的技能人才,首先對本職工作要敬業,只有對所從事的工作有濃厚的興趣,才會越干越好、越干越高興。”至今,張玉春已在崗位上堅守近40年。
張玉春說,疏浚設備技術關系到海洋強國建設,希望更多職業院校的學子能夠重新認識這個行業,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疏浚報國”。
中外選手聯合組隊,留學生稱“愛狗不理包子”
大賽展演賽“智能產線安裝與調試”賽項,一只機械手對不同物料的顏色和材質進行識別后,將其抓起,并分配放入對應的槽中。這套設備在諸多行業有所應用,“例如可以搬運物料、裝配瓶蓋等。”來自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正在指導隊員對設備進行調試,旁邊站著幾位學生參賽者,他們有著黝黑的膚色,是這個團隊中的外方選手。
來自赤道幾內亞的留學生古馬(右一)和他的團隊伙伴在大賽現場。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本次大賽廣泛邀請國外院校參賽,共有來自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五大洲100多個國家、近300所學校、1000多位選手參賽。在參賽方式上,大賽創造性地推出中外選手“手拉手”組建參賽隊模式,分成中外聯合組隊(中方和外方選手各自在本國參賽)和中外混合編隊(中方與外方選手混合在中國比賽)兩種,以隊為單位報名、比賽和獲獎。
“比賽中要求在一定時間內將設備的零部件組裝起來,古馬裝得又快又好。”指導老師口中的古馬,是團隊選手之一、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通信工程專業學生。他來自赤道幾內亞,4年前來到中國,即將在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完成學業,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國際性職業技能大賽。
古馬告訴記者,他喜歡這幾年在中國的生活,留下了很多美好回憶。他尤其喜歡中餐,“喜歡吃火鍋、狗不理包子,好多食物都喜歡。”
畢業后,古馬將回到自己的國家,服務于通信工程領域,包括信號與網絡等。“這幾年在學校學的內容很有用。”
大賽頒獎儀式上,外國參賽選手代表、來自非洲貝寧共和國的國際交流生約翰說道,“我想感謝中國,也想說我愛天津。我對科技有強烈的好奇心,我想了解這個世界。在中國學習兩年之后,接觸到了非常棒的老師。我堅信中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會越來越好,也會對世界產生更多的價值。”
大賽聚焦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等
迷宮機器人、智能產線安裝與調試、云計算、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應用于各個領域的“黑科技”在大賽中云集,各個賽項展演引來諸多觀眾體驗。
主辦方介紹,大賽聚焦高端制造類、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等,開設涉及裝備制造、電子與信息、交通運輸、財經商貿、能源動力與材料等領域的競賽類賽項,有效對接現代技術革新。
“增材制造技術”賽項展演現場。新京報記者 馮琪 攝
“設備安裝調試維護和模型設計中每一個步驟的操作,其實都有一門課甚至幾門課在支撐。”在“增材制造技術”賽項,天津職業大學教師劉建紅告訴記者,這個專業即人們俗稱的“3D打印”。比賽開始后,選手要把一堆散件組裝到一起,然后調試,保證設備能夠正常運行,還要能夠打印出設備上的兩個零件,再將打印出的零件裝回設備上,保證設備能夠正常運行。
這個專業從大方向上來說屬于機電,因此,學生也需要掌握機械、自動化相關的基礎能力和基本素質。
在很多人印象中,高端制造好像很“難”,需要碩博士畢業生才能勝任。而實際上,高端制造產業中大量人才都需要職業院校來培養。對此,講解人員解釋稱,“3D打印機需要有人操作、需要安裝調試生產、需要進行模型設計,不但考驗手力,也考驗腦力,而這些人才是職業院校培養的。區別在于,碩士博士承擔的更多是科研、研發工作,而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能人才更多是在應用,二者只是分工和側重點不同。”
據悉,天津職業大學是全國較早開設增材制造技術專業的學校,2016年開設該專業,目前已經有幾屆畢業生。3D打印行業近年來越來越壯大,該專業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90%以上,且對口率較高。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