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下,很多社會教育培訓機構轉型家庭教育,機構和家長在其中要注意什么?
“雙減”政策下,很多社會教育培訓機構轉型家庭教育,機構和家長在其中要注意什么?如何發揮社會教育的作用,協同家校育人以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1月6日晚,兩位北京市人大代表——國家督學、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張東燕做客新京報、千龍網兩會訪談間,建言獻策。代表們認為,加強家校合作、規范家庭教育指導機構發展的同時,家長也要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避免進入“家庭和學校功能錯位”的誤區。
國家督學、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
選擇家庭教育指導機構要注意資質是否為非營利性
《家庭教育促進法》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鼓勵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工作。劉林介紹,據其了解,校外培訓機構在轉型中特別提出把家庭教育作為今后轉型的方向,也都制定了相應的計劃。此舉應是積極鼓勵的,但同時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促進法》對社會機構從事家庭教育指導有明確的規定,即社會培訓機構從事家庭教育指導須為非營利性,主要任務是指導家長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并不是面向家長或者孩子開展家庭教育培訓。所以,這應該是社會培訓機構轉型家庭教育方向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從家長角度講,劉林認為,選擇上述機構,一要注意看其資質是否符合非營利的要求,二要看指導的內容是否科學。“《家庭教育促進法》從頒布之日起,全社會形成家庭教育指導熱,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班滿天飛,冒牌機構、沒有什么水平蹭熱點的機構也非常多。”劉林提醒家長,在選擇家庭教育指導機構時一定要非常慎重。
“一個好家長,一定是眼界非常開闊的家長,不要目光老盯著學校的老師、社會上的輔導班。”劉林認為,除了教育培訓機構,很多社會機構如博物館等都開發出了教育功能,這也是家庭教育重要的資源支撐點。
張東燕表示,在家庭教育指導方面,也不要忽視學校的作用。老師和家長攜手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老師最了解學生,把家長的期待、學生的特點結合起來,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張東燕。
避免發生“家庭和學校功能錯位”
在張東燕看來,家庭教育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社會的發展規律。疫情暴發后,很多家庭出現了親子關系問題,實質上是家長沒有掌握家庭教育方式導致的。這源于很長一段時間,家長和學校在功能上的錯位。張東燕解釋說,傳統觀念上的家庭教育如生活技能、綜合實踐活動,轉移到了學校去,學校教育中的作業等則轉移到了家長身上,形成了家長對于教育的“誤區”。如今“雙減”以后,孩子課后的時間多了,把時間用好,就要避免踏入上述誤區。
張東燕認為,“雙減”以后,大家要直面社會、家庭和學校如何共同營造良好教育環境的問題。“我們做過調研,課后把孩子放哪兒?家長最放心的第一選擇是學校,但學校有時承載不了。”因此,當孩子的這段時間空出來后,家長要幫助孩子選擇更好的教育,豐富孩子生活;對于家庭教育的指導機構來講,要指導家長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做好親子溝通。
劉林認為,家長要正視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在校外培訓機構大幅壓減的背景下,家長首要考慮的不是選培訓機構,而是承擔應有的教育責任。《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明確提出,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由家庭教育完成。
此外,劉林建議,政府職能部門不僅應對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同時還有負責監管家庭教育指導行業的責任,要發揮監管作用,促進家庭教育指導行業健康發展。“我作為人大代表,呼吁有關部門重視這個問題,不要因為家庭教育熱就催生出一大批證書,證書多了未必能促進家庭教育行業的健康發展。”劉林認為,要從人員資質、入門條件入手,規范家庭教育的從業隊伍,如此才能促進家庭教育機構的健康發展,實現家庭教育的公益性目的。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