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火炸藥學家、發射裝藥學奠基人、國防領域戰略科學家王澤山,曾留學德國并成功攻克火炸藥領域多個世界級難題,將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推動我國跨入火炸藥強國行列。他以第一完...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火藥以其強大的殺傷力和震懾力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方式,推動人類從冷兵器時代轉向熱兵器時代。有這么一個人,他出生在炮火連天的1935年,歷經戰亂,更加明白“強國方能御侮”的道理,因而從小就矢志為祖國打造“獨門利器”,讓古老的中國火炸藥重煥榮光。
他叫王澤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我國著名火炸藥學家、發射裝藥學奠基人、國防領域戰略科學家。
70年來,王澤山成功攻克火炸藥領域多個世界級難題,將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引領我國跨入火炸藥強國行列。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次、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次,榮獲“最美奮斗者”稱號。2018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向他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勵證書。
師者,是王澤山的另一個身份。大學畢業后,他便留校執教,創立發射裝藥學學科,建立并發展中國特色火炸藥理論體系,培養了百余名碩士、90多名博士,其中10多人獲得國家科技獎一等獎。他們以老師為榜樣,潛心扎根武器裝備研制一線,成長為中國國防的中堅力量。
在南京理工大學火藥裝藥技術研究所,記者拜訪了這位90歲高齡的老人。
約定時間還沒到,便見身形清瘦、目光炯炯的王澤山沿著樓梯拾級而上。落座交談,他的話語里充滿了對國家民族的愛與責任:“人們都不希望有戰爭,愿世界充滿和平。但中國的近現代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沒有強大的國防,就相當于沒有堅不可摧的國門。”
為祖國守住“國門”,一直是王澤山前進的動力,也是他對學生們的首位要求。
1954年夏天,王澤山報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冷門專業——火炸藥專業。“分到這個專業的有20個人,我是唯一主動報名的。”他眼神堅毅,“這個專業是國家設立的,國家需要,就應該有人去做。加以專注堅持,任何專業都可以光焰四射。”
這樣的人生選擇,潤物無聲地引導著學生們。“老師常常勉勵我們,把自己的事業方向和國家、民族的進步結合起來,瞄準國家、民族和社會的需要尋找課題,從事真正有價值的研究。”他的學生劉志濤告訴記者。
勇于創新,做別人不敢做、不能做的研究,是王澤山對學生們的一大要求。他的“三不原則”,學生們銘記在心:原理不通的不做,跟在人家后頭、不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不做,沒有工程應用價值、為了研究而研究的不做。
“在研究多孔火藥制備工藝時,我發現,按照教科書上的方法采用溶劑或半溶劑工藝,會出現驅溶困難、質量差、周期長等很多問題。能不能不用溶劑?我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可溶劑法在世界各國用了上百年,對其發起‘挑戰’,可能嗎?半是興奮半是猶豫,我向王老師吐露了想法。”劉志濤回憶。
王澤山聽后立即鼓勵劉志濤:很好的思路,千萬不要放棄!“在科研道路上要有定力,要實事求是。確定目標后,堅持不懈,全心投入,把事情做到極致。”他條分縷析地幫助劉志濤理清了研究思路,并為他申請國家級課題。
創新不是憑空臆想,而是要沉入一線,在實踐中去發現、去開掘、去論證。
2018年冬天,博士生付有第一次隨王澤山到內蒙古包頭某靶場做試驗。這里室外溫度零下30多度,大風裹著砂石和揚塵呼嘯奔騰,吹得人睜不開眼睛,王澤山卻一直堅持在試驗現場。
“老師一會兒到炮位查看,一會兒快速計算數據,從早晨9點直到下午6點,一刻都不曾休息,中午就和我們一起,在現場吃盒飯;冷得受不了,就貼上暖寶寶,裹緊軍大衣。”付有深受震撼,“一天下來,我們年輕人都覺得很難扛,老先生卻樂在其中。”
爆炸試驗現場往往在條件十分艱苦的地方。為了測試火藥性能,冬天要經受嚴寒,夏天又苦戰高溫。而王澤山每年出差在外的時間平均有150多天,每年為火炸藥事業奔波的路程達十幾萬公里。
“老師,您不用去現場,電話遙控指揮就行啊。”面對學生們心疼的勸阻,王澤山卻不以為然:“實地接觸才能觀察細致,打電話終究還是隔了一層。另外,在現場遇到什么危險或者難題,我可以快速解決,這樣也能節省試驗成本,給國家省些錢。”
王澤山把全部心思放在工作上,與生活上的舒適享受幾乎“絕緣”。
“王老師曾長期住在面積狹小的房子里,一走進去,桌上、床上、地上……映入眼簾的都是書,王老師就埋頭在書堆中鉆研。他出差從來不住單間,給他預訂的單人間他都退掉,和課題組成員擠在一起,把省下來的錢用于實驗室建設。”王澤山的弟子劉玉海回憶。
王澤山培養的第一位博士生肖忠良感慨:“王老師每天都工作12小時以上。他從不為自己的事麻煩別人,每次出差,他都是自己用手機訂票,對新鮮事物的接納,比我們年輕人還溜!”
采訪中,王澤山指著身上穿舊了的家常衣裝說:“衣服能穿就行,穿太好影響我工作。出差時我從不應酬,要求吃盒飯,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工作。”
執燈普照,暖漾一方。就是這樣一位生活儉樸的老人,卻將自己獲得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獎金共計1050萬元捐贈給學校,設立“南京理工大學澤山育才基金”,用于獎勵在教學一線取得顯著成效的教師和學業優異的學生。南京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黨委書記張文超告訴記者,幾十年來,王澤山資助他人的金額總計超過2000萬元。
1995年出生的陳令博士,就是“澤山育才基金優秀畢業生專項獎”獲得者,也是目前王澤山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在王澤山精神的感召下,陳令畢業時謝絕了其他“名利雙收”的選擇,堅定獻身國防事業。
國家級教學名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鐘秦,也在王澤山的引領下堅守科研育人崗位:“王老師對待科研和教學的點點滴滴,無聲地感染著我們。他總是沖在科研的第一線,可當我們在他帶領或指導下取得重大成就時,他卻總是堅持將我們的名字排在前面……作為他的學生,我們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好老師’這三個字沉甸甸的分量。”
對此,王澤山視為本分。“一定要愛護年輕人,要支持他們,讓他們超過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強,才能為祖國的事業貢獻越來越大的力量!”他熱切地說。
此刻,這位老人眼中閃耀著的光芒,是帶領學生再攀科技高峰、精忠報國的堅定信念,是“一輩子專注做一件事”的堅毅果敢,是用熱愛點亮的精神之燈……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王筱
審核:崔婕 王素娟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