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尼勒克縣武進高級中學的高三學子們收到一份跨越幾千公里的特殊禮物:來自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高級中學高二年級學弟學妹們的“高考禮”——100余枚各具特色的手工書簽。尼勒克縣武進高級中學副校...
近日,尼勒克縣武進高級中學的高三學子們收到一份跨越幾千公里的特殊禮物:來自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高級中學高二年級學弟學妹們的“高考禮”——100余枚各具特色的手工書簽。尼勒克縣武進高級中學副校長、江蘇援伊·常州(武進)工作組教育組組長袁莉娜感慨:“相信今天的書簽將成為明天的橋梁,兩地學子定能在交流互助中收獲成長。”
江蘇援疆工程以“輸血”與“造血”并重、“扶智”與“扶志”同行,用科技突破地域阻隔,以情懷澆灌民族團結,在祖國西北邊陲書寫新時代的“蘇伊答卷”。
教育組團幫扶,
拔尖計劃點亮邊疆未來
不久前,江蘇省海州高級中學與霍爾果斯市蘇港中學開啟“互換互學”教師培養模式,一批教師互換輪崗交流。江蘇援疆教師喬本師發現這里的孩子在寫作上文筆較弱,于是,他改變教學方式,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江蘇援疆教師、蘇港中學副校長姜海波介紹,兩校計劃在未來三年將交流范圍擴展至全學科領域,聯合開發絲路文化校本課程,共建拔尖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基地,持續為邊疆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教育援疆的智慧與情懷,正在天山南北生根發芽。江蘇以“組團式”幫扶為核心,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教育支援體系。
基礎教育提升成果顯著。揚州援疆教師陳朝明在新源縣第二中學教高中物理,他創新線上教學模式,讓不少同學從“怕物理”轉變為“愛探究”,進步明顯。在職業教育領域,“蘇伊組隊”點燃技能報國熱情,師生們在國家級、自治區級技能大賽中斬獲179項獎項。一項項榮譽背后,是江蘇與伊犁攜手培育大國工匠的堅定決心。
南京師范大學與伊犁州共建的“基礎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成為當地中高考命題研究、學科競賽的孵化器;江蘇教育專家跨越千里送教,為伊犁骨干教師注入新活力;22名伊犁學子赴江蘇名校跟班學習,帶回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顆顆夢想的種子;建設“智慧教育云平臺”,170名學子獲“蘇韻伊情”獎學金,教育公平的陽光灑遍邊疆。
面對霍爾果斯市生涯規劃教育的空白,蘇州援疆教師談杰創新成立“蘇霍逐夢生涯規劃工作室”,整合蘇州經驗與本地資源,構建課程體系,開發特色課程,通過舉辦學生講座、家長講堂、教師培訓等活動,累計覆蓋師生千余人次,并聯合共青團開展“職業面對面”大講堂,受到社會各界好評。“工作室立足高中、輻射初中,致力打造伊犁州生涯規劃教育標桿,助力學生實現個人夢想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談杰說。
接力織密“生命網”,
急危重癥不出縣
如果說教育是未來的希望,醫療便是當下的守護。
江蘇援疆隊伍助力完善伊犁“州縣鄉村”四級醫聯體機制,創新組團式、項目式、候鳥式、智慧式、托管式五式醫療援疆模式,積極打造“蘇醫生在行動”江蘇醫療援疆服務品牌,系統實施先鋒、培苗、博愛、攜手四大行動計劃,在治病救人、臨床帶教、基層義診、臨床科研、服務群眾等方面多維度全方位發力,不斷提升當地醫療衛生整體水平,讓伊犁各族群眾更有“醫”靠。
1月27日,霍城縣蘭干鎮的心電監測屏突然閃爍紅光——村民艾爾肯·艾買提突發急性心肌梗死。村醫迅速通過設備采集心電圖并上傳,縣、鄉、村三級醫療單位緊密協作、無縫對接,不到1小時,就將患者轉運至縣醫院并成功實施救治,江蘇援建的“心電一張網”在黃金時間完成“生命接力”。
霍城縣第一人民醫院在援疆力量的強力推動下,成為自治區第一家開展“心電一張網”項目的縣級醫院,率先踏上醫療信息化變革的新征程——在13家鄉鎮衛生院、99個村衛生室以及眾多基層醫療點,實現可穿戴式心電設備的全覆蓋,成功打通胸痛救治的“最后一公里”。
危難中,更顯仁者微光。江蘇援伊·南京(江寧)工作組12名“組團式”援疆醫生聯合48名柔性引進醫療專家,聚焦重點專科建設,著眼醫療技術突破,開展45項新技術新項目,填補了當地“顱腦微創手術”“種植牙”“無痛胃腸鏡”等醫療項目空白,讓特克斯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三甲醫院的診療服務。
援疆醫生不僅是生命的救治者,更是技術的傳播者,在伊犁州組織線上線下千余場培訓、12萬人次的門診接診、4.5萬人次的基層義診,將優質醫療資源延伸到牧區氈房。260項新技術落地生根,220項技術空白被填補,22個名醫工作室如繁星點亮伊犁醫療星空。
急危重癥不出縣,這在當地曾被視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江蘇援伊·泰州工作組柔性援疆醫生與中組部援疆團隊協同攻堅,開展甲狀腺癌根治術、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等40余項新技術,累計完成手術2500余臺。同時,泰州工作組助力縣人民醫院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讓當地居民實現在家門口醫治重癥疾病的愿望。
“蘇醫生在行動”品牌不斷增亮。南京市中醫院、腦科醫院等在伊犁分院掛牌,“潤心明眸”公益行動已讓7.1萬名兒童接受先天性疾病篩查,844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這些數字背后,是江蘇援疆醫療團隊“以仁心守初心”的生動實踐。
蘇伊攜手育人才,
共繪發展同心圓
從教育到醫療,江蘇援疆工程始終緊扣“民生所需”,以“幫帶提升”為筆,描繪飽含溫度的民生畫卷。在這里,教育援疆打破地域界限,讓知識的河流潤澤邊疆;醫療援疆跨越時空阻隔,護佑百姓健康。
近日,在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診室,骨科專家們通過屏幕,與援疆專家趙理平、鞏留縣人民醫院的醫生們進行骨科疑難病例遠程會診。這場跨越4700公里的“云端問診”,標志著張鞏兩地“互聯網+醫療”健康協作邁入常態化新階段。趙理平自2024年10月進駐鞏留縣以來,已完成手術200余臺,填補當地7項醫療技術空白。
江蘇援伊·鹽城工作組確立察布查爾縣人民醫院為試點單位,引進“名院長”嵇亞軍任察布查爾縣人民醫院院長,創新構建“醫療、服務、質量、安全、管理”全面提升的管理新理念,根據醫院人才隊伍發展所需,積極引進對口援疆省市縣醫院專家40人次,努力構建 “以市包院”“以院包科” 機制,采取直接“嵌入式”管理模式,變單一履職為全面授權,變分散發力為整體托管,輻射帶動提升縣域整體醫療水平。
一批批“帶不走”的人才隊伍慢慢壯大起來。
為吸引各地學子來兵團四師可克達拉市就業,近日,江蘇援伊·鎮江工作組配合四師可克達拉市黨委組織部,組織重點企業、部分事業單位赴天津、鄭州、青島等地的5所大學,開展高校人才招引活動。在鄭州大學、青島大學等高校線下招聘會現場,22家四師可克達拉市重點企業及8家事業單位提供了620個崗位,涉及生物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領域,吸引眾多學子投遞簡歷。
“我們將持續跟進此次高校人才招引活動的成果轉化,做好人才服務保障工作,確保達成就業意向的學生順利入職,為當地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鎮江工作組黨委副書記、副組長,四師可克達拉市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張惠說。
兩地人民以心相交,共繪的不僅是當下的成就,更是未來的藍圖。
在可克達拉市鎮江高級中學內,來自鎮江的60歲“銀發”教師徐君生,正在給學生講解一道物理題解題思路。去年8月起,鎮江工作組累計招募21名教學實績好、有情懷的退休教師組團援疆。“銀發”教師經驗豐富、作風優良,既頂崗教學,又發揮傳幫帶作用,兩所試點學校教師在各級各類教研教學比賽中的獲獎層次和人數均大幅提升,教育教學成績也大幅提升。
今年8月,鎮江工作組將啟動第二期“銀發”教師項目,進一步推動“組團式”教育援疆提質擴面。同時,根據四師醫院所需,采取“柔性引才+遠程醫療診研平臺”方式,長期引進多名鎮江著名“銀發”專家醫生坐診看病。
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站在新的起點,江蘇援疆工程將繼續以民生為基、以創新為翼,讓教育之光照亮更多夢想,讓醫療之愛溫暖更多家庭,書寫新時代對口支援新篇章。(本報記者 程曉琳 通訊員 李向陽)
來源:《新華日報》 2025年5月9日 第2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