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由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江蘇省中小學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研修活動”在南京市寧海中學舉行?;顒右浴皩W用AI,教融AI”為主題,為全省中小學教師提供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指導,...
3月26日,由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江蘇省中小學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研修活動”在南京市寧海中學舉行?;顒右浴皩W用AI,教融AI”為主題,為全省中小學教師提供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指導,助力教師“快上手、會應用、能創造”,推動智慧教育高質量發展。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顧月華,江蘇省教科院院長、黨委書記陸岳新,江蘇省教科院紀委書記李愛芬,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侯正永等出席活動。省教育廳、廳直屬事業單位、鼓樓區教育系統的相關領導及教師代表共同參與,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研討交流。
打通AI教育“最后一公里”
“五大行動”助力教師賦能課堂
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侯正永在致辭中指出,此次活動是打通AI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關鍵舉措,旨在通過“體驗+實操”的沉浸式研訓,推動AI技術真正服務于教學實踐。他表示,鼓樓區始終走在教育數字化前沿,通過部署“鼓樓e學校”平臺與AI大模型深度集成,已實現學情分析、教案優化等教學場景的全面升級,并于今年2月向全區師生免費開放。未來三年,鼓樓區將推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計劃”,研發教育專屬智能體,打造高效、個性化的智慧教育樣板。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陸岳新宣布,江蘇將實施“五大行動”計劃,全面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助力教育數字化轉型。具體包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推廣AI教學產品、征集創新課題和構建智能教研知識體系。通過這些行動,構建立體化教材體系,促進教師數字化專業成長,實現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陸岳新表示,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是大勢所趨,江蘇將以創新實踐推動AI技術深度賦能教學,助力江蘇人工智能教育在全國“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做示范”。
警惕AI代寫作業
人工智能時代需要保持育人初心
江蘇省教科院數字教育研究所所長趙華從AI的內涵與邏輯、AI與教學融合路徑、智能時代的育人理性三個方面,分享了對“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見解,為數字化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在教學應用方面,趙華建議教師結合AI工具優化教學設計、學習支持、命題評價等環節,同時警惕AI代寫作業等問題,提倡建立清單保障學習真實性。他強調,教師在課件制作中需注重“創意的結構、關鍵詞的藝術和圖文一體”三大原則。趙華認為,教育應回歸人文本質,培養合作能力與集體記憶,避免技術依賴導致思維退化,呼吁教育者在AI時代堅守育人初心,保持批判性思維。
“數字人”錄制微課視頻
智能體促進教育“智”變
江蘇省教科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單道華老師以《人工智能賦能教學的場景實踐》為主題,分享了AI技術賦能教師成長與學生學習的創新案例。她演示了智能工具在音視頻轉文本、微課制作、交互資源開發及學術研究中的應用,如通過平臺快速轉換課堂實錄文本、利用騰訊數字人生成微課視頻等。此外,AI還能幫助教師分析學情、優化教學設計,甚至生成課堂觀察報告,顯著減少重復勞動。在學生實踐層面,單道華介紹了AI工具在個性化學習、創意表達和自我管理中的支持作用,如解題思路輔導、3D建模工具應用等。她強調,教育本質仍需堅守“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避免濫用技術替代學生思考與實踐,呼吁教育工作者理性運用AI工具,探索可推廣的智慧教育路徑。
徐州市云龍區教師發展中心趙亞東老師以《智能體:促進教育“智”變》為主題,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他從智能體的定義、優勢、實踐案例及開發方法四個維度展開,指出智能體可通過人機協同完成教學任務,其核心優勢在于精準性、約束性及可共享性。例如,“作文批改智能體”可針對不同學段定制評價標準,“口語訓練智能體”能實時糾正發音。趙亞東還演示了智能體平臺的開發流程,強調提示詞設計是關鍵,并呼吁教師結合需求探索智能體開發,推動教育個性化、智能化轉型。
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高級中學高宏老師、南京市天妃宮小學石靜文老師、常州市局前街小學張津老師、徐州市瀟湘路學校孫露老師分別圍繞AI賦能“探究式教學”“個性化學習”“智慧教學評價”和“項目式教學”進行說課展示。
三大突破與三點方向
以技術之“智”賦能教育之“質”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教育數字化轉型勢不可擋。”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顧月華指出,本次活動成果豐碩,主要體現在“三大突破”:一是理論認知的突破。通過專家報告厘清AI技術底層邏輯,引導教師從“工具使用”轉向“邏輯思考”;二是實現了實踐路徑的突破。現場展示的4節AI融合課例生動展現了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學難點、個性化學習的支撐作用;三是協同生態的突破,全省13個設區市教師共研共學,形成跨區域、跨學段的智慧教育合力。
面向未來,顧月華提出三點方向:教師需成為AI應用先鋒,讓技術成為備課智庫、課堂導航;教研部門需強化引領,構建案例庫與搭建培訓鏈,將一線的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江蘇范式”;行政部門協同作戰,加大投入,完善數字基建,優化平臺功能,并嚴守倫理底線,構建安全可信、包容的AI教育生態。技術越先進,越需要以育人初心校準方向。
顧月華表示,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人工智能無法成為取代老師的對手,而是重塑教育的幫手。希望大家以今日為起點,以技術之“智”賦能教育之“質”,讓江蘇學子在AI浪潮中成長為具有創造力和思辨力的時代新人。
見習記者 王蕾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王雪瑞
攝影 羅皞
校對 潘政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