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紅樓夢》在誕生之初,其實也是“朋友圈文學”,僅在曹雪芹“朋友圈”傳看。從最初的手抄本到無數(shù)人閱讀的傳世巨著,《紅樓夢》的“出圈”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10月26日,風起紅樓,流傳...
你知道嗎,《紅樓夢》在誕生之初,其實也是“朋友圈文學”,僅在曹雪芹“朋友圈”傳看。從最初的手抄本到無數(shù)人閱讀的傳世巨著,《紅樓夢》的“出圈”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10月26日,風起紅樓,流傳天下——《紅樓夢》版本展在南京大學圖書館開展。揚子晚報記者采訪多位紅學專家和研究者,還原《紅樓夢》從手抄本走向世界的過程。
從“朋友圈”走向大眾
最早只在曹雪芹的“朋友圈”傳播
此次展覽,《紅樓夢》的早期抄本、刻本、民族語言文本、外文本、插圖與繪本以及整理本均有呈現(xiàn)。南大圖書館古籍特藏部老師告訴記者,乾隆五十六年(1791)以前,《紅樓夢》均以抄本形式小范圍流傳,閱讀群體以曹雪芹的親戚朋友為主,當時,真正接觸這部作品的人也就十幾個人。
庚辰本
雖然誕生之初是以“朋友圈文學”的形式存在,但《紅樓夢》的抄本還真不少。此次南大圖書館《紅樓夢》版本展向大眾介紹的抄本,既有目前傳世較早的抄本——甲戌本,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又有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的己卯本,以及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庚辰本等等。這些流傳下來的珍貴抄本,不僅是《紅樓夢》早期傳播歷程的生動見證,更是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
活動現(xiàn)場,這些抄本的影印版都逐一進行了呈現(xiàn)。記者了解到,?《紅樓夢》抄本大多流傳于曹雪芹去世后,未經過官方刊刻,因而保留了較多原始面貌,在《紅樓夢》文本傳承中具有獨特價值。
程甲本
程乙本
一本名著的流傳不能光靠手抄。《紅樓夢》的刻本系統(tǒng)是這部作品從手抄本向大眾傳播的重要階段。最早的刻本由程偉元、高鶚整理,乾隆五十六年(1791)刊刻的程甲本和次年刊刻的程乙本是這一系統(tǒng)的代表。程本首次將《紅樓夢》完整印刷為一百二十回,使其成為流傳最廣的版本。
“乾隆八旬盛典后,京版《紅樓夢》流衍江浙,每部數(shù)十金,至翻印日多,低者不及二兩。”根據(jù)清代毛慶臻所寫《一亭考古雜記》中的記載,反映了進入印刷時代的《紅樓夢》,傳播力度大大加強。
從讀物走向經典
“紅學研究”在南大百年接續(xù)
1917年,《紅樓夢》登上北大課堂,亞東圖書館于1921年出版標點本《紅樓夢》,并多次再版,《紅樓夢》的影響日益擴大。
在南京大學,紅學研究也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江蘇省紅樓夢學會會長、南大文學院教授苗懷明介紹,民國時期,紅學研究在索隱與考證的潮流中經歷浮沉,紅學家們各抒己見,爭鳴不已。時任中央大學教師的國學大師王伯沆獨樹一幟,是當時少數(shù)堅持采用評點方式解讀《紅樓夢》的學者之一。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里,王伯沆精讀《紅樓夢》不下二十次,均伴隨著詳盡、深入的批注。這些批注用朱、黃、綠、墨、紫五色墨書寫,共計約12387條,近30萬字,朱墨燦然,開卷斑斕。
《王伯沆先生圈點手批<紅樓夢>》影印本
“南京大學學風嚴謹,秉承實證性研究的方法,同時又不失人文關懷與溫情。”苗懷明告訴記者,王伯沆的批注不僅涵蓋了對文本內容的解讀和分析,還蘊含了他對人生哲理、社會現(xiàn)象的深刻思考,發(fā)人深思。在王伯沆逝世后,他留下的豐富手稿得到了妥善保存與整理,2010年8月,南京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這部“五彩繽紛”的王伯沆批校《紅樓夢》。
南京大學在《紅樓夢》研究領域之所以能夠持續(xù)地創(chuàng)造,很大程度上還得益于和南京這座城市的深厚聯(lián)系。南京作為曹雪芹的少年居住地,是《紅樓夢》的孕育之地。南大文學院吳新雷教授原本專攻戲曲,陰差陽錯地通過節(jié)選《紅樓夢》的機緣進入了紅學研究。苗懷明介紹,吳新雷充分利用身處南京的地理優(yōu)勢,深入考證曹氏江南家族背景,成功發(fā)掘出曹璽、曹寅的傳記,為紅學研究開辟新徑。這種將城市文化與古典名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也體現(xiàn)了南京大學在紅學研究領域的獨特貢獻。
據(jù)悉,南大紅學傳統(tǒng)還體現(xiàn)在“述而又作”,通過課程形式帶動更多學生進入這部古典名著的世界。1952年院系調整后,中文系的教學重心轉向了文學概論、文學史等通論式課程,傳統(tǒng)的專書研讀課逐漸式微。直到80年代,吳新雷在南大開設的《紅樓夢研究》較早恢復了專書研讀,引領風氣之先。“《紅樓夢研究》課程所倡導的整本書閱讀對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和閱讀習慣大有裨益,到現(xiàn)在也還是我們最受歡迎的熱門課之一。”苗懷明說。
從中國走向世界
目前至少有34種語言、152個不同篇幅的譯本
《紅樓夢》印本的出現(xiàn)促進了文本的傳播,同時帶動了插圖藝術的發(fā)展。隨著越來越多的文人閱讀、欣賞《紅樓夢》,相關的畫作也如雨后春筍。隨書發(fā)行的插圖(版畫、繡像)與單獨賞玩的繪本(畫冊、圖詠)雙線并行,成就了經久不衰的紅樓審美風尚。
《紅樓夢》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晚清以來,無數(shù)中外人士積極地譯介這部偉大的作品,讓各國、各民族的讀者共享文化盛宴。據(jù)唐均《紅學·迻譯·文化西行》一書介紹,目前《紅樓夢》至少有34種語言、152個不同篇幅的譯本,其中有36種全譯本,分為18種語言。
德文本《紅樓夢》
法文本《紅樓夢》
南大圖書館古籍部老師介紹,早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紅樓夢》就曾搭乘南京商船“寅貳號”東渡日本,被皇家典藏。直至光緒十八年(1892年),日本人森槐南首次將《紅樓夢》譯成日文刊發(fā),雖然他只翻譯了第一章回,一經傳閱,就引起了轟動,越來越多的譯本大量刊行,掀起了一撥又一撥的紅學熱。
展覽現(xiàn)場,多個《紅樓夢》知名譯本均以實體書形式亮相,“《紅樓夢》最早傳入的是日本、朝鮮、越南等中國近鄰國家,是中國古代小說中翻譯語種最多的一部作品,其影響力超越國界,通過不同語種的翻譯,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從一部民族經典升華為人類文學藝術的瑰寶。”南大文學院教授苗懷明介紹,《紅樓夢》在國外的流傳有上百年的歷史,并且有多個譯本。《紅樓夢》日文有21個譯本,朝鮮文有18個譯本,英文有11個譯本,法文有4個譯本。尤其是著名旅法華人翻譯家李治華,歷時27年翻譯完成法文版《紅樓夢》,是將這部中國古典名著介紹到法國的第一人。
實習生 梁羅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剪輯 戴哲涵
校對 王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wǎng)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lián)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wǎng)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