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建設“加速度”,聚焦優(yōu)質教育資源均衡發(fā)展!上一期我們重點關注了學位緊張的問題,今天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青年教師!青春、活力、激情……您眼中的青年教師是啥樣?青年教師到底靠不靠譜?他們身上有...
高中建設“加速度”,
聚焦優(yōu)質教育資源均衡發(fā)展!
上一期我們重點關注了學位緊張的問題,
今天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青年教師!
青春、活力、激情……
您眼中的青年教師是啥樣?
青年教師到底靠不靠譜?
他們身上有哪些優(yōu)勢?
其實,
引進年輕教師并重點培養(yǎng),
是常州高中資源建設的“新常態(tài)”。
教育君這就帶您走進
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
聽聽這些青年教師的故事吧!
在原有教師結構比較合理的情況下,于2017年整體搬遷至新校區(qū)的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加強了對原有教師的培訓,少量引進骨干教師,較多引進應屆畢業(yè)生作為新教師,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強戰(zhàn)斗力的教師梯隊,有效應對了擴招后有可能出現(xiàn)的師資力量不足的難題。
記者從田家炳高級中學教師發(fā)展處了解到,2017年,學校引進了5名年輕教師,2018年和2019年分別引進了8名和9名,今年已經(jīng)簽訂合同的新教師是10名。這32名年輕教師中,有30位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年輕教師到崗后,學校通過多種方式提升他們的教學能力。
“除了常規(guī)的像‘師徒結對’‘青藍工程’等活動,我們學校特意在2017年4月成立了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青年教師成長營”’,并且制定了活動方案。我們要求青年教師,一年能夠站穩(wěn)講臺,三年成為成熟教師,五年能夠進行三個年級的輪換教學。”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教師發(fā)展處副主任朱洪亮說。
上午11點,在教學樓4樓的學情研討室里,年輕教師和老教師們濟濟一堂,正在開展數(shù)學學科教學研討。而在5樓化學教研組辦公室里,教授級高級教師周存軍也在和青年教師交流化學學科教學經(jīng)驗。
周存軍老師介紹,為了提升青年教師教學水平,他們嘗試了幾種辦法。一個是集體備課要加強,把它的深度廣度提高,備得更細,這樣更利于青年教師把本學科的東西弄清楚;第二個,學校和教學資源網(wǎng)站的合作,上面有很多優(yōu)秀的案例、優(yōu)秀的課件等等,可以拿下來做一個參考,重新組合。“我們不允許青年教師拿現(xiàn)成的來上課,必須變成我們校本化的一種資源。”
作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實施人才興校戰(zhàn)略,通過推進“青藍工程”“名師工程”等,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科分布均勻的優(yōu)秀教師梯隊。目前,該校有專任教師166位,其中高級職稱的有69人,中級職稱的有61人,其中33人具有各類稱號,包括“省333工程培養(yǎng)人才”3人,正高級教授職稱1人 ,市特級后備人才3人,市學科帶頭人是16人,市學科骨干教師15人,教學能手12人,教壇新秀11人。
軟實力提升的同時,田家炳高中的硬件設施也在提檔升級。在常州市教育局整體推進高中資源建設的過程中,田家炳高中獲得了很好的發(fā)展機遇。2017年8月,學校從原來的吊橋路不足60畝的舊址整體搬遷至龍游路9號的新校址。
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校長桂亞東介紹,新校區(qū)占地102畝,投資3個多億,如今的校園高雅大氣,環(huán)境優(yōu)美,設施一流。“我們擁有市區(qū)少有的50x8的標準賽道的游泳館,擁有吸引學生的STEM科創(chuàng)實驗室,擁有機器人創(chuàng)新實驗室。而且,作為我們主城區(qū)區(qū)高中來說,住宿生的條件應該是最佳的。”
高一(7)班的昌如玉同學去年從東青實驗學校考入田家炳高中,她認為,學校的課程設計是非常人性化的。“上體育課的時候,可以學習游泳,而且,體育課也有很多其他的項目供我們選擇。當學習壓力過大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去圖書館看看書,參加沙龍,緩解一下心情。”
在軟硬件實力不斷提升的基礎上,田家炳高中開啟了學位供給加速度。校長桂亞東表示,為了緩解高中學位緊張的壓力,按照市教育局整體的部署,學校從2018年開始,招生錄取的人數(shù)逐年增加。2019年起,從原來的招收12個班級,已經(jīng)擴至招收14個班級,凈增了100多個學位。
因為年輕,所以滿腔熱血!
開足馬力,
我們跑出高中建設“加速度”!
接下來,
教育君會帶大家了解
常武教育一體化
記得關注我們哦!
來源:本文內(nèi)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wǎng)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lián)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nèi)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wǎng)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